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论等相关知识,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核心素养与政治学科素养,下面我们先来谈谈核心素养是什么。
什么是“核心素养”呢?为何要提“核心素养”?它又将如何深刻地影响未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实践?它将如何影响一代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这些问题不得引发我们的思考,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而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改革进入了“3.0时代”。
一、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具体内容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二、核s心素养的内涵
最底层的“双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
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
最上层的“学科思维指向”指在系统的学科学习过程中体验、认识、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价值观。
通过第一部分的思考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核心素养,
接下来让我们学习政治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