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同商代一样,农业在西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一种多层次的宗族贵族占有制。周王室是西周王朝最高一级的土地占有者,依次类推。各级贵族占有土地的最基层单位是邑、里、书社。在基层单位里的土地占有、耕作、以及田赋的收取等,采取的是井田制的方式。井田制度是我国上古时期基层土地占有与耕作的主要形式,这种制度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公有原则,分为公田与私田。它是由原始社会后期的农村公社或家族公社发展演变而来。具有二重所有制的特征,土地归村社所有,或称公有,即集体所有;农具和收获物为农民私有。村社成员有使用本村社的土地的权利,同时要为本村社代耕田地或尽其他任务,用作村社的公积金,在进入文明社会后,中国的古代农村公社或其参与形态至少存在到战国时期。由野蛮向文明转变之际,原来农村公社或家族公社的公田被氏族或宗族贵族攫取,在我国古籍中称为“籍田”“公田”。而公社成员或家族成员则以助耕籍田或公田,提供力役或实物剥削。关于并田制的剥削形式,文献中有“贡”、“助”、“彻”的说法。“贡”是向贵族交纳贡物。“助”是助耕公田,与“借民力以治公田”同义,从劳动者方面说是“彻”,从贵族方面说是“借”。“彻”的含义历来解释不一。《孟子.滕文公上》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意思是说,夏代一夫授田50亩,收税用“贡”法,殷代一夫授田70亩,收税用“助”法,西周一夫授田百亩,收税用“彻”法,税率都是十分之一。依此说,“贡”、“助”、“彻”是三代分别实行的不同税法。但实际情况不一定全如此。周初分封时,对鲁、卫等地区治理方法和丈量土地的单位都有不同.剥削方法也会有不同,西周时有些地区可能保留着夏、商的税法。西周时有“国”、“野”之分。井田制度划分成井字形起源于灌溉的需要,从孟子所言来看,国野不同区域田制并不一致,后人多疑此为孟子的乌托邦,其实若以文化人类学材料视之,本不足为疑。
西周时期农业用具在考古发掘中常见,主要器类有铲、刀、镰、石杵等。质料有青铜、石、蚌骨、木、陶等,以石器数量最多,其次为蚌、骨,铜、木陶质者较少,除了用于生产,还用于随葬。采取休耕轮作的耦耕制。所谓耦耕就是二人运用二耜相并或相对而耕,通过合作以提高垦耕的工作效率。耕作技术也有了进步,《诗经》中就屡有疆理农田、选择良种、农田灌溉、施肥、除草和中耕、治虫等方面的记载。
除了农业以外,与商代一样,畜牧业和渔猎经济在经济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工商业】
就生产门类和工艺技术而言,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并无根本性的变化,西周继承了商代手工业的传统,并有所发展。
西周时期金属冶铸业以铜为主要原料的采冶和铸造占统治地位。当时也有以锡、铅为主要原料的金属器物,但不普遍,附属于青铜业。西周时期的铜矿采冶遗迹主要分布在沿江中下游两岸。中游主要有湖北大冶铜绿山、阳新丰山洞和江西瑞昌铜岭;下游主要分布于安徽安庆到马鞍山沿江地区,以铜陵为主的遗址极为丰富。此外,内蒙林西发现大井矿冶遗址。
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前期是青铜铸造业的鼎盛时期。种类繁多,特别是礼乐器,制作精美。后期有了些新变化,器形、纹饰有发展,铭文变长。与商代重酒器组合不同,周代注重鼎簋为核心的食器组合。尤其是与礼乐制度相结合,呈现“钟鸣鼎食”的景象。
西周时期制陶业一个很大进步就在于原始瓷器生产技术的推广与运用。西周时漆器和淘器一样,出土地点和数量较夏商增多,制作工艺更为进步。
西周玉器出土地域广阔,以西周贵族墓葬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也最能代表西周制玉最高水平。西周玉器分为礼玉、装饰玉和葬玉。颜色主要为近于绿色的青色和褐色为主,还有黄、灰、白、黑等色。器类有琮、璧等。最能代表水平的是制作精细的人和动物形饰品。而缀玉覆面等礼制下的玉敛器最为精致。
西周农业、手工业发展,促进了各行业之间的商业交换,墓葬中的葬贝普遍发现就是证明。西周时期道路已都邑最为发达,有石子路。车比商代略为改进。
【精神文化】
西周的乐器大都出于大型墓葬和铜器窖藏。器形有铜铙 、铜钟、铜钲和石磬,都是打击乐器。没有发现丝竹管弦乐。西周晚期,8件一组的编钟成为定制,五音无商,和石磬配合,成为庙堂之上的金石之声。
西周时候的艺术以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为主。
1977年在凤雏遗址两个窖穴共出土甲骨1.7万余片,其中有字者289片。此外,陕西扶风、山西洪赵、北京昌平等地也发现过西周甲骨。
西周甲骨文发现是学术界一个重大发现,但有字甲骨太少。而记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涉及伐商、分封、战争、册命、土地交换、刑法等各方面的史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周代学在官府。周代典籍传世很少,只有《尚书》、《周易》、《诗经》,都经过后人整理。商周时代的主导思想是尊祖敬宗、敬天保命。《周易》的阴阳说与《洪范》的五行说为西周的宗教与哲学。
【生活礼俗】
先秦礼俗难以绝对区分,礼侧重上层贵族,俗侧重下层民众的言行规范。周人生活礼俗,如果依现代人流行的标准,可分为冠婚丧祭生命礼仪和衣食住行生活礼俗等两个重要方面。周代礼俗特征不仅表现在周代是由俗到礼的转变的重要阶段,更为重要的是周代礼俗更多地呈现出等级制色彩,衣食住行等生活礼俗就是其集中体现。如服制,依礼着服,等级有序,贵贱有别,是西周服饰制度的显著特点。周人的生活礼俗多反映其时的社会观念。如墓葬多为男女合葬墓,为妇女从一而终观念的一种体现。冠冕与十二纹章同样蕴含通过冠冕外在的礼器来反映周人治理国家的政治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