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三章>>第二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华夷观念的产生与西周】
    华夏族和四夷都是中华民族的来源,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后来的汉族也自称华夏,但已融合了更多的古代民族,不完全等同于三代时期的华夏族。 华夏的夏指中原之人。华夏的华有不同解释,以作为地域解释较为近实,即今嵩山。西周时期, 华夏族自称“中国”、“诸夏” 或“诸华”, 而将其他民族一律称为“夷狄”, 或者用方位来对这些民族予以区分, 东方的称作“夷”, 南方的称作“蛮”, 西方的则称作“戎”, 北方的称作“狄”。当时东方的夷人,主要有莱夷、淮夷、徐夷、舒夷等, 他们居住在今山东及淮河流域一带。南方及西南方的蛮人, 称为“群蛮” 和“百濮”, 主要有荆楚、巴、蜀、彭、濮、卢、庸等, 分布在汉水流域及今川、鄂、湘、赣一带。西部及西北部的戎人,主要有西羌、犬戎、鬼方等, 居住在今陕西、甘肃、内蒙古及青藏高原一带。北部及东北部的狄人, 主要有肃慎、东胡以及山戎等, 居住在今山西、内蒙古、河北、辽宁等地。
    【西周王朝的周边关系】
    周初,民族关系比较缓和。由于周人本居住戎狄杂居之地, 因此在周武王伐纣的时候, 他的联军当中就有不少从西方和西南方赶来的少数民族武装。《国语. 鲁语下》记载, 武王克商之后,连远在东北的肃慎也接受了纳贡的义务。当然, 这些少数民族所承担的贡纳义务, 政治上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际的经济意义。例如, 南方荆楚的责任, 不过就是每年为王朝祭祀提供筛酒的苞茅。肃慎的义务, 也就是交纳一定的箭和弩。但是, 武王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了王朝中央对于地方其他民族势力的统属体制。
    成王、康王时期, 继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成王进军淮水流域, 康王平定东夷的叛乱及出兵北征于方, 西伐鬼方, 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据《小盂鼎》记载, 康王时期征伐鬼方, 仅一次战斗就斩杀4 800多人, 俘获了13 000多人, 并且还缴获了30 辆战车、350 多头牛和羊。与此同时, 成王与康王还继续通过分封子弟建立侯国的办法来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例如, 成王将叔虞分封在唐, 加强对成周北部的藩卫。康王时, 将虞侯分封在宜( 今江苏丹徒附近) , 改称宜侯, 以加强周王朝对于东南地区的镇守, 随着成康之际分封的进一步推行, 西周王朝所控制的疆域也越来越大。
    昭王、穆王时期, 为巩固在边疆地区的统治, 西周王朝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周边方国及少数民族的战争。其中昭王时期最重要的军事行动, 是南征荆楚。楚人曾是周的附属, 但他们在南方的势力发展很快, 随着楚成为西周王朝南部的一个很有影响的方国, 它对于王朝的号令就不太遵守了。昭王为了维护天下共主的权威和王朝的政治秩序, 先后两次对楚发动了征讨。这两次南征, 虽然达到了压服荆楚, 稳定王朝南部局势的目的, 但是王朝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第二次南征返回的途中, 因为遭遇恶劣的天气, 昭王自己也淹死在汉水之中。穆王时期, 对于犬戎的征伐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一共俘虏了五个犬戎之王, 迫使犬戎西迁至甘肃平凉以东的“太原”, 使王朝的西部边界大大拓展。另外, 对淮夷及徐方的不断入侵则予以坚决回击, 也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周穆王曾周行天下, 古本《竹书纪年》描述: “穆王东征天下二亿二千五百里,西征亿有九万里, 南征亿有七百三里, 北征二亿七里。” 现传汲冢出土的《穆天子传》, 就是记录周穆王周行天下事迹的专门文献, 其中的内容大多是后人的敷衍, 不可据信。不过, 这一故事毕竟反映出穆王时期西周王朝在周边地区开疆拓土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但是, 穆王的穷兵黩武, 也激化了王朝中央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据《国语. 周语上》的记载, 穆王击败犬戎之后, “荒服” 的方国势力便不再朝觐周王。
    懿王以后至西周晚期,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 王朝的综合实力迅速下降, 这时, 周王逐渐丧失了对于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控制能力。《汉书.匈奴传》说: “至穆王之孙懿王时, 王室遂衰, 戎狄交侵, 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 疾而歌之。曰: 靡室靡家, 猃允之故。岂不日戒, 猃允孔棘。” 在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战争中, 王朝军队开始屡遭败绩。例如, 厉王征淮夷不克, 伐犬戎则遭惨败。宣王晚期, 在对戎、狄、蛮、夷的战争中都受到幽王晚期, 更是在犬戎直接打击下, 身死国灭, 并直接导致了西周王朝统治的结束。


反映西周中期后民族关系紧张的禹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