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五章>>导读
   上一节 | 下一节 
    【历史脉络】
    秦汉时期(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文明的成长时期,包括秦、汉两朝及西汉、东汉之际的王莽和更始政权的历史。
    秦朝(前221年一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传2世,2帝15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封建国家。其疆域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阴山、辽东。为了统治这个前所未有的封建大国,秦王嬴政综合列国政治制度,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以及分管具体行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地方建立郡、县、乡各级行政组织。秦王朝中央集权统治机构的建立,确立了以后历代封建统治机构的基本形式。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颁行了严密繁苛的法律,下令收缴全国私人所藏兵器,迁徒六国豪富于咸阳,拆除六国境内城防和山川险阻地区的军事设施,修筑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直道和通西南夷的“五尺道”,五次出巡六国故地和边境地区,刻石宣扬秦的威德。在经济文化上,颁发“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确认土地私有权。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统制政策。在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开五岭,修筑长城,继续进行扩大统一的战争。
    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封建王朝,把历史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但是,秦始皇的事业是在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的条件下,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完成的,这就使秦朝的统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色。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后,继位的秦二世胡亥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造成赋敛愈重,戌徭无已,广大农民困苦达于极点。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前206年,秦朝被推翻。原来作为农民军领袖的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农民起义的果实,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结果,刘邦夺得了胜利。
    西汉(前206一公元8年),是继秦朝而出现的强大的统一封建王朝。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初建都洛阳(今洛阳),不久迁到长安(今西安),史称前汉或西汉。西汉初年,高祖刘邦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黄老无为政治,与民休养生息,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经汉初几代的治理,出现了“文景之治”。
    西汉政权建立后,恢复和健全封建国家机器,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搞了分封制。刘邦先是封异姓王,后在消灭异姓王的过程中,又封同姓王。同姓王后来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经过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才有所削弱。 汉武帝统治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政治方而,颁布“推恩令”,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大大削弱诸侯王的割据势力;建立新的选官制度,用“察举”、“征辟”的办法选拔人才,创州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政策;颁布算缗告缗,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在军事方面,三次大规模出兵打败了匈奴,解除了对北方安全的威胁,井多次派入通西域;向南方用兵,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初步基础。在思想方面;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约统治思想。西汉后期,豪强地主和官僚世族疯狂兼并土地,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公元8年,外戚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新。王莽实行的托古改制的措施,不仅未能挽救社会危机,反而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使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公元17、18年,先后爆发了绿林、赤眉农民起义。经过数年反复较量,农民军于公元23年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东汉(公元25—220年),是西汉远支皇族刘秀夺取绿林、赤眉农民起义胜利果实后于公元25年建立的豪族地主政权,都洛阳。史称后汉或东汉。
    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先后九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虐待奴隶的诏令,组织军屯、减轻赋役、兴修水利;下令裁并郡县,减吏员;在中央削弱三公的权力,加重尚书台的职权,使其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机构;废除掌握地方军权的郡国都尉,取消地方军。以上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有效地保证了对全国人民的剥削与统治权力,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汉统治者还大力加强思想统治,儒家谶纬神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在东汉豪族地主政权的保护下,豪族地主势力迅速膨胀。他们一方面大量兼并土地和财产,控制大量的依附农民,建立起地主田庄,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又通过察举和征辟,把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豪族地主势力的发展,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争斗。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政以及“党锢”之争,都是这一斗争的表现。东汉后期统治更加腐朽,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公元184年,由张角组织和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爆发。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后因割据势力增长,统一国家逐渐走向瓦解。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东汉灭亡。
    【历史特征】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它对以后2000年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是中国封建统一国家形成时期,后来封建大—统是秦汉时期奠定的基础。秦的统一及其统一后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是中国古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此后的2000年,尽管出现过许多分裂时期,但统一一直起着主导作用,统一国家不断扩大,直到现在,中国地大物博和统一是分不开的。
    秦汉是中国专制集权制度确立时期。秦汉专制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对于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加强防御力量、发展民族关系、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都起过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长期迟缓也与专制集权有关。
    秦汉是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是地主土地私有、土地买卖、租佃关系。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发展,一直贯穿于2000年的传统社会。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