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五章>>第一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帝为中心的、自下而上逐级保持绝对服从的政治体制。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不受制约的权力,中央政府只是皇帝的办事机构,只对皇帝负责,而地方政府必须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秦汉建立的就是这样的中央集权制度。
    【帝制的确立和巩固】
    1、帝制的形成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为了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尊号集中于一身,始称始皇帝。下令取消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 自称“始皇帝”。规定了一整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 如皇帝自称“朕”, 印称“玺”, 命称“制”,令为“诏”。秦始皇总揽全国军事、政治、经济、司法等大权, “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从而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秦始皇还采用了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 作为建立其统治的理论根据。宣扬秦代周统是水德代替火德, 受命于天, 并采用了一整套与之相应的制度, 如水德色尚黑, 所以秦统一中国后“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与水德相应的数字是六, 所以“符、法冠皆六寸, 而舆六尺, 六尺为步, 乘六马;水德主刑杀, 所以政治统治严酷, “事皆决于法, 刻削毋仁恩和义”; 与水德相应, 历法以亥月( 即十月) 为岁首。采用与皇帝地位相应的祭典及封禅大典,如封禅说等。五德终始说为秦始皇至高无上的皇权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成为巩固其专制主义统治的思想基础。
    刘邦对历史的最大贡献是汉承秦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大—统中央集权体制。庶民皇帝、布衣将相的格局,与六国贵族迥然不同,为汉承秦制提供了可能。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汉朝建立伊始,庶民皇帝与布衣将相不知君臣礼仪,叔孙通制订了一套兼采古礼和秦仪的朝仪制度,效果很好,刘邦作为皇帝威风凛凛、不无得意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后为汉朝一直沿用。
    汉武帝提倡儒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儒学神化皇帝,董中舒的“天人合一”和“春秋大一统”理论对帝王专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作了论证,因而备受重视。为了强调“汉为土德”,采用阴阳家学说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如汉武帝以土德数用五为标准,将自己的年号定为五元,以前113年获得宝鼎为由,当年定为元鼎元年,追认此前的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从此,以祥瑞为年号成为制度,也成为皇帝登位后不可或缺的措施。
    2、帝制评价
    秦汉开创的帝制在理论和制度上得到确立,在中国延续了二千年。但是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非不受一定的制约。制约一是来自儒家经典和公认的伦理方面的道义压力,一是来自前代皇帝的成规、成文法律和传统压力。大臣们往往用“天命”、“孝道”、“祖宗成法”作为对皇帝“直言极谏”的根据。事实上,由于疆域辽阔,治理浩繁,皇帝鞭长莫及,没有也不可能直接有效、及时了解和管理各地、各类事物,他要通过庞大的官僚机构掌权,就定反过来受到官僚机构的制约。帝制的确立还包括太子制度、后妃制度等制度配合皇权的运转,使得有机会最接近皇帝的人——后妃、外戚、宦官——在政治生活中起到了异乎寻常的作用。
    【中央政权官僚机构及其演变】
    1、三公九卿制度
    秦始皇把战国以来的官僚机构加以调整、完备, 形成了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行政机构。中央设“三公列卿”。“三公” 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 掌管监察。“三公” 互不统属, 皆受制于皇帝。三公之下的列卿分管各方面事务, 其中以“九卿”为贵, 因此, 历史上习惯称之为“三公九卿” 制度。
    2、内外朝的形成
    秦和西汉初年,中央实行丞相制度,由丞相总理万机,统辖百官,在这种条件下,皇权与相权之间必然发生矛盾。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起用“布衣”公孙弘为相,打破封君为相的惯例。从此以后,功臣列侯及其子嗣独占相位的局面宣告结束,丞相完全在皇帝的掌握之中居职“充位”而已。同时,汉武帝从贤良文学、上书言事的人及现任官员中,先后选拔一批亲信,在他们的本职之外,另授予侍中、给事中、中常侍等加官,让他们出入禁省,在皇帝左右参与政事。参与中枢决策。汉武帝还选用宦官为中书,掌尚书(少府属官)之职,出纳文书,这些人侍奉皇帝左右,逐渐形成一个宫内的决策机构,称为“中朝”或“内朝”。而以丞相为首的政务机关则成为“外朝”。其他机构变化不大,只是名称不同或者职权范围有所增减。如太尉名义上还是掌管武事的最高官员,实际不常设。武帝后改为大司马,也不常设,多数年代没有正式机构,成为虚衔。御史大夫,成帝时改为大司空,分行丞相职权,与丞相、太尉并称“三公”。王莽时,又将三公改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
    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消弱三公权限。太尉主管军事,但无实权;大司空改称为司空,只管水利工程;大司徒改称司徒,只管民政,另设将军,地位与三公相等。与此同时,加强尚书台的权力,尚书台成为皇帝直属的中央决策和施政机构,而三公九卿完全降格为尚书台的办事机构。光武帝时,规定在朝会时,为尚书令、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另设专座,称为“三独座”,以示优宠。
    【地方官僚机构及其演变】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