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五章>>第二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区域经济】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论述了战国到西汉中期的经济状况。他把全国划分为四个经济区: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以北。这四个经济区是按自然环境不同划分的,也显示出各地区的经济特点,通过这四个经济区可具体了解当时各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尤其是农业发展的状况。
    1、山西经济区
    司马迁所说的山西和山东,即指今河南崤山以西和以东两个地区。崤山在函谷关附近,因而当时人们也有把这两个地区称为关西和关东的。崤山以西在战国时代属秦国。秦地除关中外,还包括巴蜀和西北的陇西、北地、上郡等。所以,司马迁在谈到山西的经济时,把这些地区都连带在一起叙述。崤山以西的关中和巴蜀地区,是汉代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武帝末年,赵过的代田法首先在关中推行,使这里的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终西汉之世,关中地区在全国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莽末年的战乱给关中带来巨大的破坏。东汉建立后经过一个时期的恢复,关中的农业生产又呈现出其固有的优势。明帝时,有人建议迁都长安,其理由就是关中地区富饶。巴蜀地区在战国时期就以富饶著称。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由于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更是号称“天府”的重要粮仓。西北的天水、陇西、北地、上郡,虽然同属秦国故地,而且风俗接近于关中,但其经济生活与后者却有较大的差别。司马迁把这几个郡的经济生活和关中、巴蜀划在一起叙述,主要是基于地理的和政治的区分。其实,从经济条件考察,关中,巴蜀属农业区域,天水、陇西、北地、上郡则是畜牧业区域和半农半牧区域。所以司马迂自己也说:“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
    2、山东经济区
    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是汉代另一个重要农业区域。山东地区以至燕山山脉,南到淮河,西是黄土高原,东临大海,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和晋南、苏北、皖北一部分。历史上泛指中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样地。这里自然条件优越,适于农业发展。其中三河地区是山东经济区的中心地区。但整个三河地区“土地狭小,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三河以东,直至东海之滨,是原来的梁、宋、齐、鲁之地。《史记.货殖列传》说;“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帛鱼盐。……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三河北面的魏郡、太原、上党,南面的汝南、颖川、南阳等郡,都可归入这个比较发达的农业区域。山东地区幅员广大,农业生产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比关中更为重要。西汉中央政府每年都要从山东调运大量粮食到京师,支付官吏的俸禄和供应官奴婢的口粮。东汉时期,山东的农业生产继续得到发展。但到了东汉末年,这一地区同样受到军阀混战的影响,人民死亡流散,土地一片荒芜。其后果远远超过了西汉末年的战乱。
    3、江南
    江淮以南,在西汉是属于农业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与黄河流域不同,江南地势复杂,既有平原,又有丘陵、山地和沼泽地带。丘陵和沼泽的开发需要有足够的劳动力和锋利的铁农具,而这个地区在西汉时期不仅人口稀少,铁器的推广也远不及北方,这就使得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得不列发挥。西汉在全国设铁官40多处,长江以南只有桂阳郡一处,可见当时南方铁器的供应相当紧张。江南地区的生产技术也很落后,直到东汉初期,牛耕仍很不普遍。东汉时期,江南地区人口有了较大的增长,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4、龙门碣石以北
    龙门山在今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县之间。碣石山在今河北东北部昌黎县。以碣石到龙门划一条线,走向从河北东北向西南经燕山山脉向西南经太行山经山西中部太原到龙门。线北地区大部分土地瘠乏,以畜牧业为主,或半农半牧。碣石、龙门以北还可分为塞内塞外,长城以内叫塞内,以外是塞外。汉代塞内农业有发展,一是大规模移民,二是实行屯田,使塞内许多地区开辟为农业区。如汉武帝时,在凉州西北的河西走廊先后设置了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在那里实行屯田,并迁徙许多内地贫民去垦荒,使这“地广人稀,水草宜畜牧”的地区逐渐向农业经济转变。在有水利资源的地方,农业生产的发展更为显著。但到了东汉后期,因为对羌人用兵,凉州居民被迫内迁,这个地区的农业又衰落下去了。
    【农业】
    1、牛耕与铁农具
    西汉初期,牲畜比较缺乏,牛耕尚不普遍。为了促使牲畜繁殖,封建国家下令禁止杀牛,凡杀牛、盗牛、盗马者,要受很重的刑罚,法律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到汉武帝初年,民间牛马的数量有了很大增加,许多地区“牛马成群”。牛耕的主要方式是二牛耕载,即《汉书.食货志》所说的二牛三人的“耦耕”。
    西汉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广泛使用。翻土、除草、收割都有应用,它们的形制和用途都配合得很好。西汉中期以后,从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到谷物的加工贮藏,一整套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配套。门类品种相当齐全。考古资料表明,东汉铁制农具出土地区比西汉进一步扩大。在边远的广西、甘肃、新疆等地都发现了犁铧,在宁夏还发现了犁镜。此外在山东滕县、安丘,安徽寿县,河北保定、石家庄、承德,甘肃天祝等地,都有巨型铁铧发现,说明犁铧的使用已较西汉普遍。从出土的画像石和壁画可以看到,东汉耕犁的结构比西汉也有了改进。
    2、水利工程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