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  学习要点 |  关 键 词 |  知 识 点

声音与意味

一、声音与意味

文学文本固然要传达一定明确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蕴含丰富的意味,能够诱发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这也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常谈到的诗要有"言外之意"、"味外之味""韵外之致"。

美国学者赫斯也曾对文学文本的意义作过"意思"与"意味"的区分。"意思"即作者写进文本要借助文本加以传达的原意。而"意味"则是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所"认定"的文本意义。确实,文学文本是以语言的体验性、情感性,以语词特定的情境意味与读者发生交流的。它不仅仅只是要完成一种单纯的语义传达,它还要通过语言的运用营造一种审美的情调和韵味,要使读者在语言的感受中体悟到某种特殊的意味。

在文学创作中,文本意味创造的手段是很多的。意象、意象迭加、象征、反讽、隐喻、等等都可以做到。但是,这些方法都是从文本的形象和意义层面入手的。文学文"意味"的创造,文本的声音层能否做到呢?不但可以,而且是文本意味的一个重要的创生面。因为声音层,实际上是文学文本,特别是诗歌文本审美效果的重要的构成部分。由于语音的长短疾徐高低轻重与人的情感情绪的运动节奏和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文本物理层面的声音节奏的选择组合等音律技巧的运用,往往能够通过"调质"形成一种特殊意味的"暗示"唤起一种情绪体验,引导读者在一种必要的情绪氛围中完成文本意蕴的体悟。

二、语音组合与意味体味分析

陶渊明《饮酒》大家十分熟悉,它是作者自己心境与人生态度的写照。诗人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不愿在黑暗污浊的官场中丧失自己的人格,于是归隐田园,回到清新自由的大自然的怀抱。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诗人心境变得平和,纯净,从而体悟到人生的真谛,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得"道"。这也是本诗的主旨。

这里,我们将从声音的层面上来咀嚼本诗的意味。

首先看这诈诗的用韵,全诗押"an"韵,这一个韵具有发音舒缓悠长的特点,能很好地表现诗人通体柔和平静的心态。与诗人此时的心境非常吻合。我们读着这优雅的诗句,发出悠悠的声音时,我们会浮想联篇:在薄暮时分,雾霭笼罩,在长满菊花的屋后的坡地边,一个与世无争的智者,与这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意境绝妙。

再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我们注意到,作者用"南山"。我们我们知道,我国古代诗歌中数字与方位多数情况下并非实指,"南山"也并不一定指的就是所见的山的方位就在南面。那为什么,作者用"南"而并非"东""西""北"来表示山的方位呢?从语音的角度来看:"西"字以"X"音起,以"X"为声母的字,常宜于写凄清轻倩的感情;"东"有发扬宏亮之声,适合写阔大的场面和磊落的胸怀;"北"以"B"起音,这种爆破音所表现的是迫切急遽的情感。这些不仅难与陶渊明的心境相吻合,而且也与诗中"悠然"一词不协调。只有"南"字所暗示的宁静迂缓的情调,才能更好地表达他迟暮采菊的心境。

我们再看白居易《琵琶行》。白居易由于在政治上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会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琵琶女哀怨的乐曲深深打动了,并且琵琶女的身世寄与同情,最后产行情感上的构鸣,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感。诗中写琵琶女弹琵琶曲,白居易显示了高超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仅写出了琵琶的声,而且写出了琵琶女的情。这主要得功于以声写声,以声传情的语音效果。

首先看拟声词"嘈嘈","ao"韵声响,"C"音节奏急促,声音仄涩,一方面很象大弦发出的声音,另一方面可以传达出内心情感激流,激愤苦涩。一个女人受凌侮,遭抛弃的一个个场面如电影镜头迅速地在我们眼前闪过,使得我们热血沸腾,牙关咬紧,怒不可遏。

"切切","ie"韵声小短,与小弦的音质相同,又表现出琵琶女在回忆曾有过的幸福时光,与相悦的情人约会,悄声说着私情话,那柔情蜜意至今想起犹令人有种幸福感觉。但短暂的甜蜜却不能抚平心头的创伤与苦涩,于是琴声又变得促涩。两种感情交替,两种琴声变换,"嘈嘈""切切","切切""嘈嘈"错杂,与琵琶女起起落落的心情交相互应,此时,我们已分不清哪是语声,哪是琵琶声,哪是心声。三者溶为一体,产生了非同凡响的效果。

在情感经历大起大落之后,是无语凝噎。诗人用"凝绝"、"不通"、"渐歇"、"幽愁"等词多数舌位较下,声音从喉部发出时多受阻涉,与琵琶女悲痛无声,哽咽不能语的痛苦心情相符。

然而,暂时的无语之后有更强烈的爆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乍""破","迸","鸣"等词发音都十分爆响,有金石攻击之声,与琵琶女情感的再次爆发,那恨更加强烈,似有来个鱼死网破,玉石俱焚之决心十分相符。语声邪?心声邪?琵琶声邪?此时汇成了一股强大的破坏力,不能再经受一点外来的压力,而一"划"以斩钉截铁之音,毅然决然地引爆了这个火药库,瞬间,一切都毁灭了:弦断了,心碎了,语词之声烟消云散了,一切都寂静无声了。高潮在寂静中得到了诠释。


练习题

按照通常的语言习惯分别调整杜甫和辛弃疾词的语序,按自己的理解来比较一下调整之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