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专微生物学免疫学试题(一)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正确答案写在第六页的答题卡上,不在答题卡上、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85分)
1.用来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A.cm
B.nm C.µm
D.mm E.pm
2.下列哪种结构是细菌的特殊结构
A.细胞壁
B.芽胞 C.细胞膜
D.细胞质 E.核质
3.C—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
A.粘肽
B.磷壁酸 C.脂蛋白
D.蛋白质 E.外膜
4.C+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
A.粘肽
B.脂蛋白 C.外膜
D.脂多糖 E.磷壁酸
5.青霉素导致细菌死亡的机制是
A.破坏磷壁酸
B.破坏DNA C.损伤细胞膜 D.干扰核糖体抑制菌体蛋白合成
E.破坏粘肽
6.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A.细胞壁
B.荚膜 C.芽胞 D.核质
E.细胞膜
7.下列哪种结构与细菌的致病性无关
A.脂多糖
B.荚膜 C.磷壁酸
D.普通菌毛 E.细胞膜
8.与细菌运动有关的特殊结构是
A.芽胞
B.荚膜 C.鞭毛
D.质粒 E.菌毛
9.G—菌对青霉素、溶菌酶不敏感的原因是
A.G—菌细胞壁含粘肽少,其外侧还有外膜层保护
B.G—菌细胞壁含脂多糖较多
C.细胞壁缺乏磷壁酸
D.细胞壁含有脂类A
E.以上均是
10
.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不包括
A.营养物质
B.气体 C.温度
D.光线 E.酸碱度
11.属于专性需氧菌的是
A.葡萄球菌
B.肺炎球菌 C.结核杆菌
D.大肠杆菌 E.伤寒杆菌
12.属于专性厌氧菌的是
A.破伤风杆菌
B.大肠杆菌 C.痢疾杆菌
D.炭疽杆菌 E.脑膜炎球菌
13.多数细菌繁殖一代的时间是
A.1-2小时
B.1-2分钟 C.16-20分钟 D.16-20小时
E.16-20秒
14.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包括
A.色素
B.细菌素 C.抗生素
D.维生素 E.以上均是
15.有关热原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G—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
B.可被高压蒸汽灭菌所破坏
C.100度煮沸30分钟不能破坏热原质
D.是多数C—菌、少数C+菌的一种合成性代谢产物
E.微量注入机体可致发热反应
16.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分解代谢产物
D.侵袭力和毒素 E.侵入机体的部位
17.关于外毒素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由活菌释放至菌体外的一种蛋白质
B.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少数革兰阴性菌也能产生
C.性质稳定且耐热
D.毒性强
E.抗原性强
18.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A.鞭毛
B.普通菌毛 C.荚膜
D.R因子 E.芽胞
19.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称为
A.毒血症
B.菌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病毒血症
20.带菌者是
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的人
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的人
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的人
D.携带某病原菌但无临床症状,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
E.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向体外排菌传染他人者
21.消毒灭菌中效果最好的是
A.紫外线照射
B.干烤灭菌法 C.间歇灭菌法 D.流通蒸气灭菌法
E.高压蒸气灭菌法
22.灭菌是指
A.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B.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C.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D.物体中无活菌存在 E.杀死细菌繁殖体的方法
23.酒精消毒最适宜浓度是
A.100%
B.95% C.75% D.50%
E.30%
24.关于紫外线的描述,下述哪项不正确
A.能干扰细菌DNA合成
B.消毒效果与作用时间有关 C.常用于空气、物品表面消毒
D.对眼和皮肤有刺激作用
E.穿透力强最
25.下列细菌中主要依靠产生外毒素致病的是
A.破伤风杆菌
B. 结核杆菌 C.布氏杆菌
D.淋球菌 E.
流感杆菌
26.裸露病毒体的结构是
A.
核酸+包膜 B.核酸+刺突 C.衣壳+刺突 D.
核酸+衣壳+包膜E. 核酸+蛋白质外壳
27.血清、抗毒素最好用哪种方法除菌
A.
加热煮沸 B. 紫外线照射 C.
滤菌器过滤 D.高压蒸汽灭菌 E.巴氏消毒法
28.葡萄球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因素是
A.杀白细胞素
B. 溶血毒素 C.
肠毒素 D. 血浆凝固酶 E.
红疹毒素
29.肺炎球菌的致病因素主要是
A.
内毒素 B. 外毒素 C.
荚膜 D. 菌毛 E.
侵袭性酶
30.可引起普通感冒的病原体是
A.
流感病毒 B. 麻疹病毒 C.腮腺炎病毒
D. 风疹病毒 E.
鼻病毒
31.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包括
A.皮肤与粘膜屏障
B.胎盘屏障 C.吞噬细胞 D.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E. 以上都是
32.分离培养病毒的方法有
A.
接种动物培养 B. 鸡胚培养 C.
组织细胞培养 D. 接种动物培养+鸡胚培养
E.
接种动物培养+鸡胚培养+ 组织细胞培养
33.真菌所致疾病包括
A.真菌感染
B.真菌毒素致癌 C.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 D.真菌毒素中毒
E. 以上都是
34.干扰素的主要功能
A.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B.抗肿瘤、免疫抑制、免疫耐受
C.免疫调节、免疫抑制、免疫耐受
D.抗病毒、抗肿瘤、免疫抑制
E.免疫耐受、抗病毒、抗肿瘤、
35.病毒体的主要化学组成是
A.
糖蛋白 B.核酸 C.
脂蛋白 D.磷壁酸 E.蛋白质和核酸
36.病毒的基本特性有
A.非细胞型微生物
B.单一核酸类型 C.专性活细胞寄生 D.复制方式增殖
E. 以上都是
37.可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病毒为
A.HAV、HBV和HCV
B.HBV、HCV和HDV C.HCV、HDV和HEV
D.HDV、HEV和HAV
E.HEV、HAV和HBV
38.可以传播HBV和HIV的途径有
A,垂直传播
B.注射、器官移植等 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
D.性接触 E.以上均可
39.机体抵抗HBV感染的抗体主要是
A.抗HBe的抗体
B.抗HBs的抗体 C.抗DNA的抗体 D.抗HBc的抗体
E.抗多聚酶的抗体
40.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指标是
A.HbsAg+、HbcAg+、抗Hbe+
B.HbsAg+、抗Hbe+、抗HBc+
C.HbsAg+、抗HBs+、抗Hbe+
D.抗Hbe+、抗HBs+、抗HBc+
E.HbsAg+、HbeAg+、抗Hbc+
41.
HIV感染的主要细胞是
A.感染CD4+T
B. 感染CD8+T细胞 C. 感染B细胞 D. 感染NK细胞E.
感染巨噬细胞
42.可引起带状疱疹的病毒是
A.HSV-1
B.HHV-6 C.CMV
D.HSV-2
E.VZV
43.可通过性传播的病原体是
A.乙肝病毒
B.淋球菌 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D.梅毒螺旋体 E.以上都是
44.引起沙眼的病原体是
A.立克次体
B.病毒 C.螺旋体 D.衣原体
E.真菌
45.下列哪种情况是自然被动免疫
A.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的免疫
B.通过注射抗体获得的免疫 C.通过注射类毒素获得的免疫
D.通过初乳、胎盘获得的免疫
E.天然血型抗体的产生
46.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抗原部分是
A.抗原的分子量
B.抗原决定簇 C.抗原的异物性 D.抗原的免疫反应性
E.抗原的理化性质
47.乳胶凝集抑制试验阳性结果为
A.试验出现凝集颗粒B.试验不出现凝集颗粒C.试验出现乳白色混浊
D.试验出现沉淀线E.以上均不是
48.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用来测定
A.对疾病的易感性B.体液免疫功能C.细胞免疫功能D.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E.均不是
49.半抗原
A.只具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
B.只具有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
C.具有免疫反应性和免疫原性
D.无免疫反应性和免疫原性 E.以上均可
50.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是
A.半抗原
B.抗原决定簇 C.耐受原 D.抗原 E.只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51.下列哪种物质免疫原性最强
A.多糖
B.多肽 C.蛋白质
D.核酸 E.类脂
52.下列哪种自身物质注入自身体内后可引起免疫应答
A.红细胞
B.血浆 C.淋巴细胞 D.晶状体蛋白
E.血小板
53.血型相同的兄弟姐妹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是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体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超抗原
54.TD-Ag
的特点是
A.大多数是蛋白质
B.可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C.能产生记忆和再次应答
D.需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后才能激活B细胞
E. 以上均是
55.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取决于
A.高分子量
B.异物性程度 C.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D.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E.以上均是
56.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是
A.免疫防御
B.免疫稳定 C.免疫监视 D.免疫耐受
E.免疫增强
57.抗原决定簇
A.能与所有CD4+T细胞抗原受体结合
B.仅能与B细胞抗原受体结合
C.不能与B细胞抗原受体结合
D.一个抗原分子上仅有一个抗原决定簇
E.能与所有CD8+T细胞抗原受体结合
58.参与经典途径活化的补体组分是
A.C1-9
B.C8—9 C.C1—8
D.C3-9 E.C5—9
59.能够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物质是
A.IgA
B.IgM C
IgD D. IgG E.脂多糖
60.具有过敏毒素样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C2a
B.C3a C.C1s
D.C3b E.C2b
61.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C2a
B.C3a C.C1s
D.C3b E.C2b
62.含量最多的补体成分是
A.C1
B.C2 C.C3
D.C4 E.C5
63.补体不具备下列哪种作用
A.溶菌和细胞毒作用
B.中和毒素作用 C.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D.炎症介质作用
E.中和和溶解某些病毒作用
64.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
A.CH区
B.CL区 C.VH区
D.VL区 E.VH与VL区
65.能与肥大细胞结合的Ig是
A.IgA
B.IgG C.IgD D.IgM
E.IgE
66.半衰期最长的Ig是
A.IgA
B.IgG C.IgD D.IgM
E.IgE
67.天然的AB0血型抗体是
A.IgA
B.IgG C.IgD D.IgM
E.IgE
68.人体内最早合成的Ig是
A.IgA
B.IgG C.IgD D.IgM
E.IgE
69.合成分泌Ig的细胞是
A.浆细胞
B.T细胞 C.肥大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 NK细胞
70.单克隆抗体是指
A.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
B. 针对两个抗原决定簇的不均一抗体
C.针对三个抗原决定簇的不均一抗体
D. 针对多个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
E.针对多个抗原决定簇的不均一抗体
71.能通过胎盘的Ig是
A.IgA
B.IgG C.IgD D.IgM
E.IgE
72.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
骨髓 B. 胸腺
C. 腔上囊 D.
淋巴结 E.
脾脏
73.人类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产生抗体
B.提呈抗原 C. 体液免疫 D.细胞免疫
E. 非特异性免疫
74.巨噬细胞的功能是
A.
吞噬作用 B.抗肿瘤作用 C. 提呈抗原 D.分泌细胞因子
E. 以上均是
75.下列哪些是细胞因子
A.
肿瘤坏死因子 B. 白细胞介素 C. 干扰素
D. 集落刺激因子 E. 以上均是
76.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细胞有
A.B细胞+Th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B.B细胞+Tc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C.Th细胞+B细胞+肥大细胞
D.
Th细胞+肥大细胞+ NK细胞
E.B细胞+T细胞+NK细胞
77.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属于
A.化脓性感染
B.Ⅰ型超敏反应 C.Ⅱ型超敏反应 D.Ⅲ
型超敏反应 E.Ⅳ 型超敏反应
78.输血反应属于
A.化脓性感染
B.Ⅰ型超敏反应 C. Ⅱ型超敏反应 D.Ⅲ
型超敏反应 E.Ⅳ 型超敏反应
79.下列哪种超敏反应的发生与补体无关
A.肾小球肾炎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输血反应 D.接触性皮炎 E.血清病
80.传染性超敏反应属于
A.化脓性感染
B.Ⅰ型超敏反应 C.Ⅱ型超敏反应 D.Ⅲ
型超敏反应 E.Ⅳ 型超敏反应
81.荨麻疹属于
A.化脓性感染
B.Ⅰ型超敏反应 C.Ⅱ型超敏反应 D.Ⅲ
型超敏反应 E.Ⅳ 型超敏反应
82.注射疫苗、类毒素属于
A.过继免疫
B.自然主动免疫 C.人工主动免疫 D.人工被动免疫 E.自然被动免疫
83.参与超敏反应的Ig是
A.
IgA+IgG+IgD B. IgA+IgD +IgM C.
IgG+IgD+IgM D. IgG+IgD+IgE E.IgG++IgE+IgM
84.下列哪种疾病是由Ⅲ
型超敏反应引起的
A.
血清过敏性休克 B. 接触性皮炎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新生儿溶血症 E. 血小板减少性
85.可通过ADCC发挥作用的细胞是
A.浆细胞
B.T细胞 C.肥大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 NK细胞
二.问答题:一名护士给一患者做青霉素皮试,将稀释好的青霉素皮下注射0.1ml,15分钟后观察时,发现注射的局部出现一直径大于0.5mm的红肿,但无硬结和溃烂,请解释患者发生这一现象的详细机理?(15分)
答案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E E E C E C A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C E B D C B C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E A C E A D C C C E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E E E A E E B E B E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A E E D D B B C A D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C D B E E B B A E B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D C B E E B D D A A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B A D E E A D C D E
81 82 83 84 85
B C E C E
二.问答题: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局部发生I型超敏反应:初次青霉素进入机体,分解成青霉噻唑和青霉烯酸,这两部分作为半抗原与机体的细胞或蛋白结合构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E,IgE结合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处于致敏状态,当青霉素再次进入处于致敏状态的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的IgE抗体结合,使膜表面的FcεRI交联,触发致敏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胺、激肽原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三烯、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毛细血管,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导致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如下图:
医专微生物学免疫学试题(二)
一、解释名词(30分)
1.抗原
2.细胞因子
3.超敏反应
4.微生物
5.质粒
6.败血症
7.垂直传播
8.Dnae颗粒
9.消毒
10.CD4
二、填空
(20分)
1.微生物按细胞结构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类。
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中与抵抗力有关的是___________,与抵抗吞噬有关的是___________、与粘附致病有关的是___________,细菌的运动器官是_________。
3.机体的免疫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的中枢免疫器官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HIV感染的细胞主要是___________。
6.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五类Ig
中能通过胎盘的Ig是___________, 发挥调理作用的Ig是___________,
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的Ig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粘膜表面抗感染的Ig是___________,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用于早期诊断的Ig是___________,人类血清中含量最多的Ig是___________,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Ig 是___________, 天然血型抗体是___________。
8.人类重要的同种异型抗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抗原分子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___________。
10.免疫应答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___________和T细胞介导的___________。
11.检测细胞免疫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体的激活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选题(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写入题干后括号内,
10分)
(
)1.青霉素导致细菌死亡的机制是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粘肽的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干扰核糖体抑制菌体蛋白合成
E.抑制粘肽中四肽侧链与五肽桥的连接
(
)2.属于专性需氧菌的是
A.葡萄球菌
B.肺炎球菌 C.结核杆菌 D.大肠杆菌
E.伤寒杆菌
(
)3.干扰素的本质是
A.病毒抗原
B.病毒感染机体产生的抗体 C.
病毒复制过程中的产物
D.
细胞感染病毒后产生的糖蛋白 E.抗病毒的化学治疗剂
(
)4.真菌引起的疾病包括:
A.
真菌感染 B. 真菌毒素中毒 C. 真菌性超敏反应
D.导致肿瘤
E.以上均是
(
)5.可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
A
.HAV、HBV 和 HCV B.
HBV、HCV 和 HDV
C.
HCV、HDV和 HEV D.
HDV、HEV 和 HAV
E
.HEV、HAV 和 HBV
(
)6.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属于
A.主动免疫
B.自然主动免疫
C.人工主动免疫
D.人工被动免疫 E.自然被动免疫
(
)7.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的过程,称为:
A.接合
B.转化 C. 转导 D.溶原性转换
E.突变
(
)8.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是
A.凝集反应,
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 B. 间接凝集反应
C.
凝集反应, 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 D.协同凝集反应
E.沉淀反应
(
)9.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病毒是
A.
HBV B. CMV C .HIV D.
HSV E. 以上都是
(
)10.下列哪种病原体不是人畜共患病原体
A.
鼠疫杆菌 B. 布氏杆菌 C. 炭疽杆菌 D.
立克次体 E. 百日咳杆菌
四、简答题(40分)
1.病人注射青霉素发生休克是什么原因
?试述发生机理。
2.试述试述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途径?
3.为什么预防接种需要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
4.简述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的致病性。
答案
一、解释名词(30分)
1.抗原:是指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能够通过与TCR或者BCR特异结合而激活T或者B淋巴细胞、诱导正性或负性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抗原。
2.细胞因子: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6-60KDa)蛋白多肽物质。
3.超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是伴随获得性免疫应答所出现的局部或者全身的炎症现象
4.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5.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可携带某些遗传信息,例如耐药因子、细菌素及性菌毛的基本均编码在质粒上。质粒能进行独立复制,失去质粒的细菌仍能正常存活。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导作用等将有关性状传递给另一细菌。
6.败血症:在机体的防御功能减弱的情况下,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血流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不规则高热,有时有皮肤、粘膜出血点,肝、脾肿大等。
7.垂直传播:在出生后,个体之间的病毒传播,例如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经皮肤(虫媒)等途经传播。
8.Dnae颗粒:大球形颗粒它是由双层衣壳、DNA分子组成的病毒颗粒,直径约42nm。Dane颗粒表面含有
HBsAg ,核心中还含有双股有缺口的DNA链和依赖DNA的DNA多聚酶,Dane颗粒即完整的HBV。
9.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一般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对细菌繁殖体有效。对于芽胞则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延长作用的时间。
10.CD4:
CD4分子的功能是辅助TCR识别抗原和参与活化信号转导。CD4
分子是由一条肽链组成的跨膜蛋白, 胞外区具有2个结构域能够与MHC-Ⅱ类分子的β2
结构域结合。
二、填空
(20分)
1.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
2.芽孢,荚膜,菌毛,鞭毛。
3.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4.骨髓,胸腺。
5.
CD4+细胞。
6.吞噬杀伤功能,呈递抗原,免疫调节作用,抗肿瘤作用。
7.IgG,IgG,,IgG、IgM,IgD、IgM,IgM,IgG,IgE,IgM。
8.
ABO血型抗原、HLA 抗原、Ig。
9.表位。
10.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11.T细胞增殖试验,T细胞总数及亚类测定,MTT法,细胞毒试验。
12.经典途径,替代途径。
三、单选题(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写入题干后括号内,
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E C D E B E C C E E
四、简答题(40分)
1.病人注射青霉素发生休克是什么原因
?试述发生机理。
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初次青霉素进入机体,分解成青霉噻唑和青霉烯酸,这两部分作为半抗原与机体的细胞或蛋白结合构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E,IgE结合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处于致敏状态,当青霉素再次进入处于致敏状态的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的IgE抗体结合,使膜表面的FcεRI交联,触发致敏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胺、激肽原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三烯、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毛细血管,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导致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如下图:
2.试述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乙肝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HBV抗原携带者。在潜伏期和急性期,病人血清均有传染性。
(1)血液、输血、血制品传播:外科和口腔手术、针剌、使用公用剃刀、牙刷等物品,精液、阴道分泌物、皮肤微小操作污染含少量病毒的血液,均可成为传染源。
(2)母婴垂直传播:孕妇在妊娠后期患急性乙型肝炎,其新生儿容易感染此病。由于乙型肝炎容易感染此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途径:
①
通过同性或异性间的性行为。
②
输入带HIV的血液或血制品,器官或骨髓移植,人工授精,静脉药瘾者共用污染HIV的注射器和针头等。
③
母婴传播,胎儿经胎盘从母体获得感染者最多,其次是分娩时经产道感染,由哺乳感染者最少。
3.为什么预防接种需要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
初次应答:指抗原物质第一次进入机体的引起的免疫应答。特点是:①潜伏期长,
需经较长潜伏期(周)血清中才能出现抗体。②抗体效价低。③在体内维持进间短。④抗体以IgM为。⑤低亲和力抗体。
再次应答:潜伏期较短,一般1-2天,甚至数小时即可有抗体产生。抗体含量高;约为初次应答的几倍到几十倍。维持时间很长;以高亲和力的IgG为主,而IgM的含量与留存时间与初次应答相似,因为特异性免疫记忆细胞再次接触抗原后,能很快增殖、分化并产生高亲和力抗体。
4.简述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的致病性。
1.
葡萄球菌产生的致病物质
(1)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壁成分
(2)外毒素:细胞毒素(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肠毒素等多种外毒素
(3)酶类:凝固酶、纤维蛋白溶酶、耐热核酸酶、透明质酸酶、脂酶等多种酶类,故其毒力最强。表皮葡萄球菌一般不致病,在特殊情况下可成为机会致病菌。
(4)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A、B、C、D、E、G、H以及TSST-1,外源性超抗原。
2.
葡萄球菌所致疾病: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葡萄球菌产生的有关外毒素引起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
3.
痢疾杆菌产生的致病物质
(1)侵袭力:志贺氏菌的菌毛能粘附于肠粘膜的上皮细菌表面。
(2)内毒素:各型痢疾杆菌都具有强烈的内毒素。
(3)外毒素:志贺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2型菌株还可产生外毒素。
4.痢疾杆菌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患者最多。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了痢疾杆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