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是伴随获得性免疫应答所出现的局部或者全身的炎症现象又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
Ⅰ型 -- 速发型 (IgE)
Ⅱ型 -- 细胞毒型(IgG,IgM)
Ⅲ型 -- 免疫复合物型(IgG)
Ⅳ型 -- 迟发型(Th1,TDTH)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特点: ①发生快, 消失也快。②由亲细胞抗体IgE介导。③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发挥重要作用。④补体不参与, 无明显组织损伤。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一、参与反应的成分
①变应原(Allergens): 指能特异性激活CD4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植物花粉;屋尘;真菌孢子、菌丝、尘螨、动物脱落上皮或羽毛及生活垃圾;异种动物血清;化学物质;食物变应原;药物;有些物质作为佐剂促进超敏反应的发生如汽车尾气、粉尘颗粒、和NO、SO2等。
② IgE抗体 :抗体是IgE, 又称为变应素;
③效应细胞:主要为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④生物活性介质:预先合成储存在细胞内的介质和新合成的介质。
(1) 组胺:扩张毛细血管,增加通透性,引起平滑肌收缩,促进腺体分泌。
(2) 激肽原酶: 作用于血浆中的激肽原,使其转化为激肽类物质;
(3)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向局部聚集,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阳离子蛋白及碱性蛋白等杀伤靶细胞。释放组胺酶、芳香硫酸脂酶和磷脂酶D。
(4) 白三烯(LT):作用似组胺,比组胺作用强,缓慢而持久 。
(5) 前列腺素D2(PGD2):扩张血管,增加通透性,平滑肌收缩,此外能调节组胺的释放。
(6)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聚集活化血小板,释放组胺及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

二、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1.致敏阶段:变应原(初次)—机体—IgE结合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2.发敏阶段: 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处于致敏状态的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的IgE抗体结合,使膜表面的FcεRI交联,触发致敏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性介质,导致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三、临床常见病
1.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的I 型超敏反应,患者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胸闷气急及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严重症状,常见的有两类:
(1)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最常见其它有普鲁卡因链霉素有机碘等。
(2)血清过敏性休克: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最常见。
2.呼吸系统过敏反应 :
(1)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2) 过敏性鼻炎:花粉,真菌孢子和毛屑及微生物引起。
3.消化道过敏反应 食物过敏:食用蛋白质含量高且不易消化食物如果仁、牛奶、海产品及食物添加剂等; 临床表现:胃肠功能紊乱。
4.皮肤过敏反应:
(1) 荨麻疹: 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和红斑等症状。
(2) 特应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以皮疹为主,有巨烈搔痒,好发肘窝及颈部和面部,间歇性发作冬季易复发。

              
特应性皮炎
四、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1.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
2.脱敏疗法:
3.减敏疗法:
4.药物治疗:
(1) 抑制症介质释放的药物炎:阿司匹林 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素等。
(2) 活性介质拮抗剂:苯海拉明 扑尔敏 异丙秦 乙酰水扬酸等。
(3) 对症治疗:过敏性休克抢救药 如肾上腺素及改善症状药物如钙制剂等。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 1 参与的抗体是 IgG、 IgM。2 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参与致病。3 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和某些组织成分。

一、参与反应的成分
1.抗原:(1)同种异型抗原:ABO血型抗原和Rh抗原。(2)修饰的自身抗原:自身细胞或组织抗原的改变。 (3)共同抗原:异嗜性抗原。(4)结合在组织细胞表面的抗原。
2.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
2.补体、IgG、 IgM参与。

二、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靶细胞损伤机制:
(1) 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2)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3)ADCC作用。 

三、临床常见病
(1)输血反应;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新生儿溶血:母子血型不同引起,多见于Rh阴性母亲再次妊娠的Rh阳性的胎儿。


(4)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
(5)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半抗原型:免疫复合物型:自身免疫型:
(6)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三节  Ⅲ 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Ⅲ型超敏反应特点:
(1) 参与的抗体为 IgG 或 IgM 。
(2)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是致病的因素。
(3) 补体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溶酶体酶是引起组织损伤的 主要原因。
(4)病变局部特征是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
(1) 补体的作用:MAC的作用,过敏毒素的作用,C3a C5a 吸引中性粒细胞,导致渗出性炎症。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释放溶酶体酶及蛋白水解酶等造成血管基底膜和组织损伤。
(3)血小扳的作用:释放组胺等活性物质加重炎症,形成微血拴起局部缺血,出血及坏死。

二、临床常见病
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er`反应: 抗原在入侵局部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2) 类Arther`反应 :反复注射相同抗原,在注射局部的皮下出现 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局部炎症反应。
2.循环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一次大量注射抗毒素马血清(异种动物免疫血清)后1 - 2 周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蛋白尿等症状称血清病。。使用大剂量.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也能出现类似.症状。

(2)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由链球菌细胞壁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 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活化补体引起炎症。
(3) 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4) 类风湿性关节炎 :病毒或支原体的持续感染,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5) 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与可溶性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和物,沉积于皮下、关节和肾小球基底膜等处。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 反应速度慢,消退亦慢。
2 抗体、补体不参与。
3 炎症细胞因子参与致病。
4 病变特征是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5 无明显的个体差异。
一、发生机制: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与细胞免疫一致,表现为由效应性T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毒作用。抗原主要为病毒、胞内寄生菌、细胞抗原和某些化学物质。

致敏: 外来抗原穿过体表,被树突细胞捕获并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部分Th1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
效应:外来抗原穿过体表,激活记忆性Th1细胞。 Th1细胞在抗原集中的局部发挥免疫效应,导致炎症反应。

四、临床常见病:
1.传染性变态反应: 胞内菌、病毒和某些真菌感染,引起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局部反应强烈迟发型超敏反应。
2. 接触性皮炎:是抗原或半抗原与皮肤蛋白结合后通过朗格罕氏细胞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的结果。
致敏宿主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48-72小时后接触部位出现红肿、硬结和水疱等。
诱导的主要变应原是:镍、染料、化妆品、磺胺和植物毒素。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1999-2005 All Rights Reserve
最佳浏览 IE5.0 1024×768 256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