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消毒灭菌
当环境适宜时,细菌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而生长繁殖;若环境条件变化,可引起细菌的代谢和其他性状发生变异;若环境条件改变剧烈,可使细菌生长受到抑制或导致死亡。在医疗实践中,可利用环境对细菌不利因素,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第一节
基本概念 消毒(Disinfection):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用以消毒的药物称为消毒剂(Disinfectants)一般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对细菌繁殖体有效。对于芽胞则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延长作用的时间。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病原体和非病原体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 无菌(Asepsis):物体上或容器内无活菌存在的意思。 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例如,进行外科手术或微生物学实验时,须注意无菌操作。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卫生清理(sanitation):将微生物污染了的无说明表面还原未安全水平的过程.
第二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
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致死作用。热力灭菌主要是利用高温使菌体变性或凝固,酶失去活性,而使细菌死亡。热力灭菌包括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法。 1.干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比湿热灭菌需要更高的温度与较长的时间。 (1)干烤:利用干烤箱,加热160~180℃2小时,可杀死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菌。主要用于玻璃器皿、瓷器等的灭菌。 (2)烧灼和焚烧:烧灼是直接用火焰杀死微生物,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的接种针等不怕热的金属器材的灭菌。焚烧是彻底的消毒方法,但只限于处理废弃的污染物品。 2.湿热灭菌法 (1)温热的杀菌效果比干热好,其原因有: ①蛋白质凝固所需的温度与其含水量有关,含水量愈大,发生凝固所需的温度愈低。
②温热灭菌过程中蒸气放出大量潜热,加速提高湿度。因而湿热灭菌比干热所要温度低,如在同一温度下,则湿热灭菌所需时间比干热短。 ③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使深部也能达到灭菌温度,故湿热比干热收效好。 (2)湿热灭菌法包括有: 煮沸法:煮沸100℃,5分钟,能杀死一般细菌的繁殖体。水中加入2%碳酸钠,可提高其沸点达105℃。既可促进芽胞的杀灭,又能防止金属器皿生锈。煮沸法可用于饮水和一般器械(刀剪、注射器等)的消毒。 流通蒸汽灭菌法:利用100℃左右的水蒸汽进行消毒,一般采用流通蒸汽灭菌器(其原理相当于我国的蒸笼),加热15到39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
间歇灭菌法: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以达到灭菌的目的。本法适用于不耐高温的营养物(如血清培养基)的灭菌。 巴氏消毒法:利用热力杀死液体中的病原菌或一般的杂菌,同时不致严重损害其质量的消耗方法。加温61.1~62.8℃半小时,或71.7℃15~30秒钟。常用于消毒牛奶和酒类等。 高压蒸汽灭菌法:压力蒸汽灭菌是在专门的压力蒸汽灭菌器中进行的,是热力灭菌中使用最普遍、效果最可靠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穿透力强,灭菌效果可靠,能杀灭所有微生物。目前使用的压力灭菌器可分为两类:下排气式压力灭菌器和预真空压力灭菌器。适用于耐高温、耐水物品的灭菌。 二、紫外线与电离辐射 1.紫与外:紫外线是一种低能量的电磁辐射,波长范围为240~280nm,最适的波长为260nm,这与DNA吸收光谱范围相一致。 杀菌原理是紫外线易被核蛋白吸收,使DNA的同一条螺旋体上相邻的碱基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干拢DNA的复制,导致细菌死亡或变异。 紫外线的穿透能力弱,不能通过普通玻璃、尘埃,只能用于消毒物体表面及空气、手术室、无菌操作实验室及烧伤病房,亦可用于不耐热物品表面消毒。杀菌波长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眼睛均有损伤作用,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2.电离辐射:包括高速电子、X线和r线等。具有较高的能量与穿透力,可在常温下对不耐热的物品灭菌,故又称“冷灭菌”。其机理在于产生游离基,破坏DNA。可用于消毒不耐热的塑料注射器和导管等;亦能用于食品消毒而不破坏其营养成份。 三、滤过除菌法 将液体或空气通过含有微细小孔的滤器,常用于除菌的为0.22um,只允许小于孔径的物体如液体和空气通过,大于孔径的的物体不能通过。主要用于一些不耐热的血清、毒素、抗生素、药液、空气等除菌。一般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和细菌的L型。
第三节
化学消毒法
一、化学消毒剂: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很多,其杀菌作用亦不尽相同。 二、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不同的化学消毒剂其作用原理也不完全相同 (1)改变细胞膜通透性:表面活性剂(Surface-active
agent)、酚类及醇类可导致胞浆膜结构紊乱并干扰其正常功能。使小分子代谢物质溢出胞外,影响细胞传递活性和能量代谢。甚至引起细胞破裂。 (2)蛋白变性或凝固:酸、碱和醇类等有机溶剂可改变蛋白构型而拢乱多肽链的折叠方式,造成蛋白变性。如乙醇、大多数重金属盐、氧化剂、醛类、染料和酸碱等。 (3)改变蛋白与核酸功能基团的因子:作用于细菌胞内酶的功能基(如SH基)而改变或抑制其活性。如某些氧化剂和重金属盐类能与细菌的-SH基结合并使之失去活性。 三、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 (2)微生物的污染程度:微生物污染程度越严重,消毒就越困难。 (3)微生物的种类和生活状态:细菌芽胞的抵抗力最强,幼龄菌比老龄菌敏感。 (4)环境因素:当细菌和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混在一起时,某些消毒剂的杀菌效果可受到明显影响,因此在消毒皮肤及器械前应先清洁再消毒。 (5)温度、湿度、酸碱度
消毒速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所以温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6)化学拮抗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降低季胺盐类和洗比泰的消毒作用,因此不能将新洁尔灭等消毒剂与肥皂、阴离子洗涤剂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