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其他病原性细菌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白喉杆菌)属于棒状杆菌属。 白喉杆菌细长稍弯,排列不规则,常呈L、V、X、T等字形或排成栅栏状。革兰氏染色阳性;用美兰液染色菌体着色不均匀,常呈着色深的颗粒;白喉杆菌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在含有0.033%亚碲酸钾血清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吸收碲盐,并还原为金属碲,使菌落呈黑色,为本属其他棒状杆菌共同特点。
 本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白喉毒素。仅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源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
白喉的传染源是白喉病人及恢复期带菌者。本菌存在于假膜及鼻咽腔或鼻分泌物内,经飞沫、污染物品或饮食而传播引起白喉,外毒素可被吸收入血,迅速与易感组织细胞结合,使心肌、肝、肾和肾上腺等发生退行性病变,并可侵犯腭肌和咽肌的周围神经细胞,临床上出现心肌炎和软腭麻痹、声嘶、肾上腺机能障碍,血压下降等症状。 白喉病后有较强的免疫力,主要是机体能产生中和白喉外毒素的抗体。 临床上疑似白喉的病人不必等待检验结果,应立即给予抗毒素和抗生素治疗。但对于白喉流行期的首例病人应做微生物学检验予以证实。 预防接种效果良好,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6个月以上至3见儿童应预防接种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百日咳菌苗三联制剂。对密切接触过白喉病人的易感儿童,可肌内注射1000~2000单位白喉抗毒素作紧急预防,同时注射白喉类毒素以便延长免疫力。
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流感杆菌)属于嗜血杆菌属。 革兰氏染色阴性短小球杆菌,有毒株在新鲜培养上可见明显荚膜。 需氧菌。生长需要血液中的V和X因子,在加热过的血琼脂平板上生长较好。培养18~24小时后呈现无色透明小菌落,当流感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共培养时,因后者能全成较多的V因子供流感杆菌生长,使葡萄球菌周围的流感杆菌菌落较大,使葡萄球菌落越远则感杆菌菌落越小,此称为卫星现象,有助于细菌的鉴定。产生自溶酶,可被胆汁溶解。 一般主要有三种抗原:型特异性荚膜多糖抗原、型特异性菌体抗原和种特菌体抗原。
 流感杆菌产生内毒素,在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多糖荚膜有抗吞噬作用。可产生lgA蛋白酶,水解局部的分泌型lgA而使细菌发挥致病作用。流感杆菌寄居于正常人上呼吸道,引起的化脓性感染,常见的有脑膜炎、鼻咽炎、急性气管炎、化脓性关节炎和心包等。 标本可采集脑脊液、鼻咽分泌物、痰及血液等。脑脊液检材行涂片染色镜检,若可疑菌较多,可直接用特异性血清进行荚膜肿胀试验,阳性即可确诊。脑脊液沉渣及其他检材接种于巧克力平板和血平板上进行分离培养,依可疑菌落的形态、培养特性、卫星现象及荚膜肿胀试验等可以鉴定。 荚膜多糖菌苗接种18个月以上小儿有较好的抗体反应,一年内保护率在90%以上。治疗可用氨苄青霉素、氯霉素等。特异性免疫血清与磺胺药物合用对脑膜炎治疗非常有效。
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氏杆菌 百日咳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卵圆形短小杆菌,属鲍特氏菌属,用甲苯胺蓝染色可见两极异染颗粒。专性需氧,初次分离培养时营养要求较高,需用马铃薯血液甘油琼脂培养基(即鲍~金氏培养基)才能生长。生化反应弱。
 本菌常发生光滑型到粗糙的相变异:Ⅰ相为光滑型,菌落光滑,有荚膜,毒力强;Ⅳ相为粗糙型,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力。Ⅱ、Ⅲ相为过渡相。 百日咳杆菌含有耐热的菌体(O)抗原和不耐热的荚膜(K)抗原。前者为鲍特氏菌属共同抗原,后者仅存于百日咳杆菌。 本菌抵抗力弱。56℃30分钟、日光照射1小时可致死亡。
致病物质除荚膜、细胞壁脂多糖外,尚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因子。百日咳外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子,症状轻微的非典型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主要经飞沫传播。易感儿童接触病人后发病率接近90%,引起人类百日咳。 微生物学诊断:以分离培养为主,卡他期分离阳性率可达91.5%,在鲍~金工培养平板上孵育,根据菌落形态,涂片染色镜检作出初步诊断。 防治原则:隔离病人,隔离期自发病起七周。 预防以自动免疫为主,在我国常用白百破(白喉类毒素、百日咳杆菌Ⅰ相灭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DPT)三联菌苗,接种对象为一岁以下幼儿。
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G-杆菌。菌体一端一般有一根鞭毛,运动活泼。专性需氧,绿脓杆菌能产生两种水溶性色素:一种是绿脓素,为蓝绿色的吩嗪类分合物,无荧光性,具有抗菌作用。另一种为荧光素,呈绿色。绿脓素只有绿脓杆菌产生,故有诊断意义。但广泛使用有效抗生素后筛选出的变异株常丧失其合成能力。分解蛋白质能力甚强,而发酵糖类能力较低,绿脓杆菌有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
 绿脓杆菌能产生多种与毒力有关的物质:内毒素、外毒素A、弹性蛋白酶、胶原酶、胰肽酶等,其中以外毒素A最为重要,外毒素A致病机理与白喉毒素有些类似,抑制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绿脓杆菌感染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和组织、常见于烧伤或创伤部位、中耳、角膜、尿道和呼吸道。也可引起心内膜炎、胃肠炎、脓胸甚至败血症。 患者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应用抗绿脓杆菌免疫力血清可降低病人继发败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标本可取创面渗出物、脓汁、尿、血等。分离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色素以及生化反应予以鉴定。必要时可用血清学试验确诊。 绿脓杆菌是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所以消毒措施对预防感染有重要作用。治疗选用青霉素类、氨基甙类、头胞类等抗生素。联合用药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第五节 空肠弯曲菌 空肠弯曲菌菌体轻度弯曲似逗点状,菌体一端或两端有鞭毛,运动活泼,有荚膜,微需氧菌,空肠弯曲生化反应不活泼,抵抗力不强,易被干燥、直射日光及弱消毒剂所杀灭,56℃5分钟可被杀死。
 空肠弯曲菌是多种动物如牛、羊、狗及禽类的正常寄居菌。可通过分娩或排泄物污染食物和饮水传播。空肠弯曲菌是多种动物如牛、羊、狗及禽类的正常寄居菌。本菌能侵袭小肠和大肠粘膜引起急性肠炎,亦可引起腹泻的暴发流行或集体食物中毒。细菌有时可通过肠粘膜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和其他脏器感染,如脑膜炎、关节炎、肾盂肾炎等。孕妇感染本菌可导致流产,早产,而且可使新生儿受染。 本病的预防在及时诊断和治疗病人,以免传播。加强卫生防疫及人畜粪便管理,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本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常用红霉素、四环素治疗。
第六节 幽门螺杆菌 1983年,澳大利亚两位科学家,从慢性胃炎的胃粘膜中取样,在微需氧的条件下,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菌体弯曲成螺旋状、U状、S状及海鸥展翅状,G-菌,菌体一端有2-6根鞭毛,运动活泼。微需氧。
 这种菌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胃溃疡、胃癌有直接关系。
一般认为幽门螺杆菌仅寄居于人类,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多系口-口传染,因为在牙菌斑中可以培养出幽门螺杆菌。
第七节 嗜肺军团菌 嗜肺军团菌属于军团菌属。 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有菌毛和一至数根鞭毛,能运动。在不同生长阶段形态亦不同,如菌丝状,短菌丝状,杆状等。营养要求特殊,常接种于复合培养基中,生长环境中必须含半胱氨酸和铁。需氧,生长缓慢,3天后才可见圆形菌落。
 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尤以水中为最,自来水中可生存一年左右。对化学消毒剂尚敏感。 80~85%的军团菌感染由嗜肺军团菌引起。军团病多发于夏秋季,既可暴发流行也可散发。嗜肺军团菌为胞内寄生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