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第二十三章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代谢方式等方面均与细菌类似:具有细胞壁;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含有RNA和DNA两种核酸;由于酶系不完整需在活细胞内寄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等。
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科包括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柯克斯体属(Coxiella)和罗沙利马体属(Rochalimaea)等三个属。
立克次体病多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且人畜共患。我国除斑疹伤寒、恙虫病外,已证明有Q热、斑点热疫源地存在。节肢动物和立克次体病的传播密切相关,或为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多形态,球杆状或杆状,常用Giemnez法染色,在感染细胞内,立克次体常聚集成致密团块状,但也可成单或成双排列。不同立克次体在细胞内的分布不同,可供初步识别。如普氏立克次体常散在于胞质中,恙虫病立克次体在胞质近核旁,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则在胞质和核内均可发现。

2.培养特性: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及细胞培养。
3.抗原结构:立克次体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为可溶性抗原,耐热,与细胞壁表面的粘液层有关,为群特异性抗原。另一种为颗粒(外膜)性抗原,不耐热,与细胞壁成份有关,为种特异性抗原。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具有与变形杆菌(OX19 OX2 OXK)某些X株的菌体抗原共同的耐热多糖类抗原,因而临床上常用以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作为人或动物血清中相关抗体的检查。这种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反应(Weii-Felix reaction),作为辅助诊断。
4.抵抗力:,立克次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与细菌繁殖体相似。56℃30分钟死亡。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内毒素、磷脂酶A。
2.传播媒介:节肢动物如虱、蚤、蜱、螨等。虱、蚤的传播方式是含大量病原体的粪便在叮咬处经搔抓皮损处侵入人体;蜱、螨传播则是由叮咬处直接注入体内。
3.所致疾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普氏立克次体引起,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主要传播媒介是体虱。
地方性斑疹伤寒:莫氏立克次体引起,主要传播媒介是体虱。
恙虫病: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恙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啮齿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恙虫病立克次体寄居于恙螨,并可经卵传代。恙螨幼虫需吸取人或动物的淋巴液或血液才能完成从幼虫到稚虫的发育过程。人若被恙螨叮咬则可感染得病。叮咬部位出现溃疡,周围红晕,上盖黑色痂皮(焦痂),为恙虫病特征表现之一。
Q热:Q热立克次体引起。
三、微生物学检查
1.分离培养:立克次体感染的急性发热期间病人血液中可有较多的病原体。
2.血清学试验:
特异性试验:应用可溶性(群特异)抗原和/或颗粒性(种特异)抗原进行补体结合试验和/或凝集试验作确切诊断。
非特异性试验:变形杆菌某些菌株的菌株的菌体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以检测相应抗体的凝集试验,即外斐氏试验。抗体效价≥1:160有意义。
四、防治原则
预防立克次体重点应针对中间宿主及储存宿(节肢动物)加以控制和消灭。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1999-2005 All Rights Reserve
最佳浏览 IE5.0 1024×768 256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