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第二十五章  螺旋体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单细胞型微生物。其中对人有致病性的有三个属:
疏螺旋体属:有5~10个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其中对人致病的有回归热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及奋森氏螺旋体,奋森氏螺旋体常与棱形杆菌共生,共同引起咽峡炎,溃疡性口腔炎等。
密螺旋体属:有8~14个较细密而规则的螺旋,对人有致病的主要是梅毒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属:螺旋数目较多,螺旋较密,比密螺旋体更细密而规则,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能引起人及动物致病的钩端螺旋体。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
一、生物学性状
菌体纤细,长短不一,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泼。常用镀银染色法。

钩体是唯一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的螺旋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致病螺旋体为强,在水或湿土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这对本菌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致病性钩体的抗原组成比较复杂,与分型有关的抗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表现抗原(P抗原),另一种是内部抗原(S抗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溶血毒素、细胞毒因子、内毒素样物质、此外,钩体在宿主体内的代谢产物如有毒脂类以及某些酶类:如脂酶、脱氢酶、萘酰氨酶、三油酸脂酶、脲酶等,可损害毛细血管壁,使其通透性升高,引起广泛出血,对肾也有损害,可致血尿、蛋白尿等。
所致疾病:钩体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钩体在肾小管中生长繁殖,从尿中排出。肾长期带菌的鼠和猪是钩体的重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猪、鼠的尿污染的水源、稻田、小溪、塘水等称为疫水,有较强的侵袭力,能穿过正常或破损的皮肤和粘膜,侵入人体。临床上常见有下列几种类型:
(1)流感伤寒型:是早期钩体败血症的症状,临床表现如流感。
(2)黄疸出血型:除发热、恶寒、全身痛、出血、黄疸及肝肾损害症状。
(3)肺出血型:有出血性肺炎症状,病情凶险,常死于大咯血,死亡率高。
(4)脑膜脑炎型,肾功能衰竭型,胃肠炎型等,
3.免疫性:感染早期机体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杀灭钩体,但作用不强。钩体隐性感染或病后可获得对同型钩体的持久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病原学检查:发病一周内取血液,第二周以后取尿,有脑膜炎型症状者取脑脊液进行检查。
(1)显微镜直接镜检:镀银染色镜检。
(2)分离培养与鉴定 将血液数滴接种于柯氏培养基,用生长良好的菌液作鉴定。
2.血清学试验:一般在病初及发病2~3周各采血一次进行下列试验。
(1)显微镜凝集试验:是目前常用的方法,用标准株或当地常见菌侏作抗原,分别与病人不同稀释度的血清混合,然后滴片作暗视野显微检查。一般病人凝集效价在1:400以上或晚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效价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2)间接凝集试验:抗原致敏的颗粒在玻片上与病人血清中相应的抗体作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
三、防治原则
消灭传染源:大力灭鼠,加强病畜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好水源,避免或减少与疫水接触。
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对易感人员进行多价钩体死疫苗接种。
治疗:钩体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但以青霉素效果最好。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
一、生物学特性
梅毒螺旋体细长,形似细密的弹簧,螺旋弯曲规则,平均8~14个,两端尖直。常用镀银染色法。

梅素螺旋体抗原分为三类:
(1)表面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的凝集抗体。
(2)类属抗原:与非病原性螺旋体有交叉反应。
(3)螺旋体与宿主组织磷脂形成的复合抗原:此种复合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磷脂的自身免疫抗体,称为反应素,反应素可与牛心肌或其他正常动物心肌提取的类脂质抗原起沉淀反应(康氏试验)或补体结合反应(华氏试验)。
梅素螺旋体对温度、干燥均特别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可分先天性梅毒和后天性梅毒。前者是患梅毒的孕妇经胎盘传染给胎儿的;后者是出生后感染的,其中95%是由性交直接感染,少数通过输血等间接途径感染。
先天性梅毒:梅毒螺旋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胎儿全身感染。
获得性梅毒:表现复杂,依其传染过程可分为三期:
(1)初期梅毒:梅毒螺旋体侵入皮肤粘膜约三周后,在侵入局部出现无痛性硬结及溃疡,称硬性下疳。传染性极强。下疳常可自然愈合,约2~3个月无症状的隐伏期后进入第二期。
(2)二期梅毒:此期的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粘膜出现梅毒疹,全身淋巴结肿大,有时亦累及骨、关节、眼及其他器官。二期梅毒因治疗不当,经过5年或更久的反复发作,而进入三期。
(3)三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的溃疡性损害或内脏器官的肉芽肿样病变(梅毒瘤),严重者在经过10~15年后引起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动脉瘤、脊髓痨及全身麻痹等,此期的病灶中螺旋体很少,不易检出。
一、二期梅毒又统称为早期梅毒,此期传染性强而破坏性小。三期梅毒又称为晚期梅毒,该期传染性小,病程长、而破坏性大。
梅毒的免疫是有菌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只有一定的辅助防御作用,意义不大。此病周期性潜伏与再发的原因可能与体内产生的免疫力有关。
三、血清学检查
(1)非螺旋体抗原试验:用正常牛心肌的心类脂作为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的螺旋体抗体。国际上常用UDRL玻片试验法:该法是一种简单的玻片沉淀试验;还可用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
(2)螺旋体抗原试验:抗原为梅毒旋体,以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为间接荧光抗体法,常用于梅毒的早期诊断。
梅毒螺旋体制运试验: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抑制螺旋体活动的特异性抗体。
四、防治原则
梅毒是一种性病,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社会管理,目前尚无疫苗预防。对病人应早诊早治。

第三节 其他螺旋体
一、Lyme病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
菌体细长,大小为(0.2~0.5μm)×(3~20μm),有3~10个不规则而疏松的螺旋,革兰染色阴性。临床标本(感染早期的皮肤组织,淋巴液和血液等)直接涂片镜检,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可见到以滚动、翻转等形式活泼运动的疏螺旋体;瑞氏染色可见螺旋弯曲的菌体。引起以红斑性丘疹为主的皮肤病变。是以蜱为传播媒介,以野生动物为储存宿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鉴定方法
1.暗视野检到运动的疏螺旋体
2.BSK培养基:生长
3.血清学试验:ELISA法或间接荧光抗体法阳性
4.PCR检测:检到标本中特异性伯氏疏螺旋体的DNA片段。  
二、回归热螺旋体

回归热螺旋体引起回归热,以节肢动物为媒介而传播。回归热是一种以周期性反复发作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螺旋体为疏螺旋体属,引起人类疾病的有两种。一为回归热螺旋体,以虱为传播媒介,引起流行怀回归热,国内流行主要是该种回归热。二是杜通氏螺旋体,以蜱为传播媒介,引起地方性回归热,国内少见。
三、奋森氏螺旋体
奋森氏螺旋体(Borrelia vincenti)属于疏螺旋体,寄居在人类口腔中,一般不致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常与寄居在口腔的梭杆菌协同引起奋森氏咽峡炎、齿龈炎等。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1999-2005 All Rights Reserve
最佳浏览 IE5.0 1024×768 256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