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病毒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在出生后,个体之间的病毒传播,例如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经皮肤(虫媒)等途经传播。 垂直传播:通过胎盘或于分娩时经产道由母体传至胎儿的传播方式,例如风疹、巨细胞、单纯疱疹(2型)等病毒。
常见病毒的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
|
所见病毒种类
|
呼吸道感染
|
流感、副流感、麻疹、水痘及腮炎病毒等
|
消化道感染
|
脊髓灰质炎、甲肝、轮状及其他肠道病毒等
|
虫媒感染
|
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等
|
皮肤黏膜接触感染
|
疱疹病毒、HIV、HBV等
|
性接触感染
|
HSV、HIV、HBV、HPV等。
|
垂直感染
|
风疹、巨细胞、HSV 、HIV、HBV病毒
|
血源性感染
|
HIV、HBV、HCV等
|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感染细胞,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力 1.杀细胞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中,阻断了细胞自身的合成代谢,病毒复制成熟后一次释放出,以致细胞裂解;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鼻病毒等。 2.稳定性感染:包膜病毒在细胞内增殖过程中,不阻碍细胞本身的代谢,不会使细胞溶解死亡,是以“出芽”方式从感染的宿主中释放出来。可使细胞发生混浊肿胀、皱缩、出现轻微的细胞病变,在一段时间内宿主细胞并不立即死亡。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病毒、麻疹病毒及流感病毒等。 3.整合感染:某些DNA病毒的全部或部分DNA以及逆转录病毒合成的cDNA插入宿主细胞基因中,导致细胞遗传性状的改变,称为整合感染。整合的宿主细胞不复制期间为潜伏感染,偶尔复制出完整病毒时为复发感染。在适宜条件下细胞也可转化为癌细胞,
HTLV-1(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EBV(鼻咽癌)、HPV(宫颈癌)、HBV(肝癌)均可造成这一类型的感染。 4.细胞融合或细胞凋亡:麻疹病毒和副流感病毒能使感染的细胞膜发生改变,而导致感染细胞与邻近未感染细胞发生融合 5.形成包涵体:包涵体是病毒感染细胞中独特的形态学变化。各种病毒的包涵体形态各异,单个或多个,或大或小,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位于核内或胞浆内,嗜酸性或嗜碱性,对某些病毒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病毒包涵体的类型
存在部位
|
染色特性
|
所见病毒(举例)
|
胞核内
|
嗜酸性
|
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
嗜硷性
|
腺病毒
|
胞核及胞浆内
|
嗜酸性
|
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
胞浆内
|
嗜酸性
|
狂犬病病毒、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
二、病毒感染免疫病理损害: 1.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病毒感染病灶中最多见的是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浸润,它是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免疫病理损伤是第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所致。 2.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或缺陷:如HIV感染造成免疫缺陷。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感染机体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毒力或致病力,一定的数量和合适的侵入门户;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因此,病毒的特性及机体免疫应答状态决定了病毒感染机体的类型和结局。 一、隐性感染:不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是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的主要来源。但隐性感染的人仍能向周围环境散布病毒,而传染他人。 二、急性感染:临床所见的绝大多数病毒感染,如麻疹、乙型脑炎、流感、脊髓灰质炎、水痘等都为急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内,在一种组织或多种组织中增殖,并经局部扩散,或经血流扩散到全身,由于局部或组织广泛损伤,引起临床感染。 三、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感染、慢性感染及慢发性感染。 1.潜伏感染:是指病毒的DNA或逆转录合成的cDNA以整合形式或环状分子形式存在于细胞中,造成潜伏状态,无症状期查不到完整病毒,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基因活化并复制完整病毒,发生一次或多次复发感染,甚至诱发恶性肿瘤。 2.慢性感染:是指感染性病毒处于持续的增殖状态,机体长期排毒,病程长,症状长期迁延,往往可检测出不正常的或不完全的免疫应答。乙型肺炎病毒感染后10%的患者血持续存在HBsAg,血清中可检出免疫复合物,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发展成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3.慢发性感染:慢发性感染不同于慢性感染,其特点是潜伏期很长,通常在数月或数年,而后出现慢性进行性产生,直至病死。引起慢发性感染的病毒、所致疾病及主要病征见表22-7。
第四节 机体抗病毒免疫
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前者指获得性免疫力产生之前,机体对病毒初次感染的天然抵抗力,主要为单核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干扰素等的作用。后者指抗体介导的和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作用。本节介绍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干扰素(Interferon,
IFN):当病毒或干扰素诱发剂诱导机体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组蛋白质,具有高度活性和多种功能。IFN无病毒特异性,一种病毒诱生的IFN对其病毒也有效,但有种属特异性,小鼠产生的的IFN在人体内无效。 干扰素的种类:IFN-α(白细胞),IFN-β(成纤维细胞),IFN-γ(淋巴细胞);前二种属Ⅰ型,后一种属Ⅱ型。编码Ⅰ型IFN的基因位于人类第9对染色体上,编码Ⅱ型IFN的基因位于第12对染色体上。 干扰素作用的机理:干扰素首先作用于邻近未受感染的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系统,该系统由神经节苷脂组成的结合位点和一个可能由糖蛋白组成的激活位点所组成。现已知Ⅰ型干扰素受体基因在人染色体G21长臂上,Ⅱ型干扰素受体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上,这就决定了IFN具有一定的程属特异性。当IFN与受体结合后,产生一种特殊的因子,使抗病毒蛋白(AVP)基因解除抑制,转录并翻译出AVP,主要是蛋白激酶、2ˊ-5ˊ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这些酶与发挥抗病毒活性有密切关系。 干扰素的功能: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