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实验室检查 一、检材的采集与送检 1.采集标本:尽早采取,通常采集血液、鼻咽分泌液、咯痰、粪便、脑脊液、疱疹内容物、活检组织或尸检组织等。 2.冷藏速送:病毒离活体后在室温下很易死亡,故采得检材应冷藏速送,病变组织则应保存于50%的甘油缓冲盐水中。 3.无菌操作:无菌操作取材,标本应加入青霉素、庆大毒素等,以免杂菌污染影响病毒分离。 4.血清标本:检测特异性抗体需要采取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1.病毒的分离培养: (1)细胞培养:用分散的活细胞培养,细胞培养适于绝大多数病毒生长,是病毒实验室的常规技术:原代细胞培养、传代细胞培养
。 (2)动物试验:最原始的病毒分离培养方法。 (3)鸡胚培养:用受精孵化的活鸡胚培养病毒比用动物更加经济简便。根据病毒的特性可分别接种在鸡胚绒毛尿囊膜、尿囊腔、羊膜腔、卵黄囊。 2.分离病毒的鉴定 (1)细胞致病作用(Cytopathogenic
effect,CPE):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退形性变,表现为细胞皱缩、变圆、出现空泡、死亡和脱落。某些病毒产生特征性CPE,普通光学倒置显微镜下可观察上述细胞病变。 (2)病毒感染性的定量测定: 空斑形成单位测定:测定病毒感染性比较准确的方法。将适当浓度的病毒悬液接种到生长单层细胞的玻璃平皿或扁瓶中,当病毒吸附于细胞上后,再在其上复盖一层溶化的半固体营养琼脂层,待凝固后,孵育培养。当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增殖后,每一个感染性病毒颗粒在单层细胞中产生一个局限性的感染细胞病灶,病灶逐渐扩大,若用中性红等活性染料着色,在红色的的背景中显出没有着色的“空斑”,清楚可见。 50%致死量(LD50)或50%组织细胞感染量的测定:本法可估计所含病毒的感染量。方法是测定病毒感染鸡胚,易感动物或组织培养后,引起50%发生死亡或病变的最小病毒量。 三、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1.病毒形态观察:借助电子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到病毒颗粒,根据大小、形态可初步判断。 2.检测抗原或抗体: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清中的病毒抗原或抗体。 3.多聚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一种体外基因扩增法。先将待检标本DNA热变性为单股DNA做为模板,加一对人工合成的与模板DNA两端各20个硷基互补的引物,在耐热DNA多聚酶作用下,使四种脱氧核苷按模板3ˊ端引物向5ˊ端延伸DNA链,经20~40个循环,可使1个拷贝的核酸扩增至106以上,经琼脂糖电泳,可见到溴化乙锭染色的核酸条带,扩增片段的大小取决于两引物的间距。此法较核酸杂交敏感、快速,已用于肝炎、AIDS、疱疹病毒感染诊断,尤其适用于不易分离培养及含量极少的病毒标本,有较大应用前景。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一、免疫预防 1.人工自动免疫
(1)减毒活病毒疫苗:脊髓炎质炎、麻疹、腮腺炎、风疹、乙型脑炎减毒活病毒疫苗。 (2)灭活病毒疫苗:将纯化的病毒用甲醛处理灭活其感染性,而不损伤病毒结构蛋白,做为一种疫苗。 (3)亚单位疫苗:在酵母菌中表达的HBsAg。 2.人工被动免疫:常用于甲肝、麻疹及脊液灰质炎的紧急预防,可使病情减轻或不出现症状。 二、药物治疗
病毒性疾病目前尚缺少特效治疗药物,原因是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凡能杀死病毒的药物,同时多对宿主细胞也有损害。随着分子病毒学研究的进展,目前能对药物抑制作用的确切靶位作出鉴定。理论上,病毒复制的任何环节均是抗病毒治疗的作用靶位。 药物有:无环鸟苷,金刚胺、碘苷、三氟尿苷、腺苷、病毒唑、叠氮胸苷、干扰素、中草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