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指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首先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呼吸道以及全身感染临床上的急性呼吸感染中有90~95%是由这群毒引起的;主要的呼吸道病毒见表:
病毒种
|
所致主要疾病
|
流感病毒(甲、乙、丙)
冠状病毒(SARS病毒)
风疹病毒
鼻病毒
呼肠孤病毒
副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麻疹病毒
腮腺淡病毒
|
流行性感冒
呼吸道感染、SARS
小儿风疹、先天畸形
普通感冒,支气管炎
流行性腹泻
普通感冒,小儿支气管炎
细支气管炎、肺炎
麻诊、SSPE
流行性腮腺炎
|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流感是一种上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它传染性强、传播快、潜伏期短、发病率高。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流感病毒具有多形态,有的呈丝状、有的呈杆状,一般为球形,病毒的直径为80~120nm,结构主要包括内部的核心(即核衣壳)和外面的包膜两部分。
 (1)核心(核衣壳):由核蛋白卷曲旋包绕螺旋形RNA组成,其核酸为单股负链RNA,甲、乙型流感病毒为8个节段,丙型为7个节段,每一个节段就是一个基因,决定流感病毒的遗传特性,其基因组分节段的特点使本病毒具有高频率基因重配,容易发生变异。根据核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可把感染人的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2)病毒包膜:流感病毒包膜有两种糖蛋白刺突: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和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NA和 HA易发生变异,是流感病毒亚型的划分依据。 2.变异与流行:甲型的表面抗原HA、HA最易变异,二者可同时变异,也可分别发生。其流行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病毒表面抗原变异幅度大小;幅度小,属于量变称抗原漂移,是核酸序列的点突变,致使HA或HA抗原决定簇发生某些改变,并在免疫人群中被选择出来,可引起中小流行。若变异幅度大,即新毒株的HA和/或NA完全与前次流行株失去联系,形成新的亚型,系质变称抗原转,是由核酸序列不断的突变积累或外来基因片断重组所致。 3.培养特性:流感病毒在鸡胚中生长良好。 4.抵抗力: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6℃30分钟即被灭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流感病毒经过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通过其HA吸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HA受体上,然后浸入这些细胞进行增殖引起流感。 经1~2天的潜伏期,感染者即可出现流感症状。幼儿或年老体弱病人易继发细菌感染。 病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可维持1~2年。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分离与鉴定:采取发病初期(发病3天)病人鼻咽洗液或含漱液,加青、链霉素杀菌后,接种于鸡胚羊膜腔内及尿囊腔中,35℃孵育2~4日,取羊水、尿囊液做血凝试验,检查有无病毒增殖。 2.血清学试验:取病人份血清,与已知各亚型流感病毒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或其他试验。 四、防治原则 流感病毒传染性强,播散迅速,在易感人群中易形成大流行,故做好预防是必要的。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人群聚集,宿舍应常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 流感疫苗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
第二节 SARS冠状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SARS冠状病毒是正链RNA病毒,在电镜下,病毒颗粒呈不规则形,直径约为60-220nm,平均直径为100nm,呈球型或椭圆型,具有多型性,病毒有包膜,其表面有梅花形的棘突,状如皇冠,故称为冠状病毒(coronavirus)。颗粒中心在负染电镜下呈不定形态,核壳体呈疏松状态。 冠状病毒结构蛋白主要有核蛋白、膜蛋白、棘突糖蛋白、红细胞凝集素酯酶糖蛋白。包膜上有两种糖蛋白:S蛋白:棘突糖蛋白,是主要的抗原,与受体结合,使细胞融合。M蛋白:跨膜参与包膜形成。 SARS病毒基因组与其他冠状病毒的结构相似。
 二、致病性 1.SARS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2002年11月份开始在我国广东地区出现的以发热、肺部感染为特征的疾病被称为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国际上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全球已有31个国家发现了SARS病例,我国内地有25个省市自治区有该病流行,累计病例数达到5316例。 (1)大多数SARS发生在青壮年。SARS的最常见的传染途径为密切接触,包括传染性的飞沫以及直接与传染性体液接触。 (2)我国专家总结出SARS传播的五大特点: 有慢性病的老人感染SARS后易成超级传播者; 所有感染者均与上一患者有症状期接触; 接触越密切,就越容易被感染; 未发现潜伏期SARS病人具有传染性; 隔离病人可终止进一步传播。
 (3)SARS发病可能经过病毒侵入阶段,过度免疫应答阶段和急性肺损伤三个阶段。SARS诊断仍然依赖于非典型肺炎的临床体征为主。 三、SARS实验室检测: 1、抗体检测: (1)ELISA检测SARS病人血清中抗体,在首次发现症状21天后比较可靠。 (2)免疫荧光检测法,在疾病开始10天后就能检测血清中的抗体。该种方法需要固定SARS病毒,免疫荧光显微镜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抗体检测阳性表示该病人感染了SARS病毒。 2、分子检测:用RT-PCR来检测特异的SARS病毒的RNA片段.这种方法可以检测自发病开始后10天内的SARS病人。该方法阴性结果不能排除SARS感染。 3、细胞培养:
利用VERO 细胞来检测SARS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和血液样品,阳性结果表示SARS病人感染了冠状病毒,阴性结果不能排除SARS感染。 四、SARS防治原则:SARS病毒疫苗正在研制中。 1.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采取以控制管理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建立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中心,以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级组织为依托,以村为基础的预防控制SARS疫情监测报告体系。发现SARS疑似病人,安全转运、集中救治,及早隔离传染源。
2.健康教育:开展有关SARS的科普宣传,使群众了解SARS的特征与预防的方法。
3.疫情监测和报告. 4.疫情调查与控制:安全转运、核实诊断、医疗救治。
第三节 其它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圆形和丝状两种状态,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为150nm
,核酸为单股负链RNA,有两种糖蛋白刺突:一种为G蛋白、F蛋白。经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病毒主要在鼻咽上皮细胞中增殖。合胞病毒是5岁以内儿童病毒性肺炎的最主要病原体,也是婴儿猝死的病因之一。 麻疹病毒:麻疹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大致与流感病毒相似,是引起麻疹的病原体。麻疹是儿童最常见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儿童普遍接种疹病毒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好方法。 腮腺炎病毒:主要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多流行于冬、春季,潜伏期较长。病毒经飞沫传播,引起病毒血症。接种减毒活疫苗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