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虫媒病毒
虫媒病毒即节肢动物媒介病毒,是指一组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易感动物和人而传播疾病的病毒。分属于14个病毒科,其中主要的有披膜病毒科、黄病毒科、布尼雅病毒科。 能引起人类感染的至少有100种以上,临床表现有脑炎、出血热、肝炎等。在我国流行并经病毒分离证实为虫媒病毒感染的疾病有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登革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及新疆出血热等。 虫媒病毒共同特征: 1.病毒呈球形,直径大多为20~60nm,少数可达100nm。 2.核酸大多为+ssRNA,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外有类脂包膜,其表面有HA。 3.病毒对酸、温度敏感,在室温即可部分失活。易被乙醚、氯仿、去氧胆酸钠灭活。 4.大多数虫媒病毒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中许多疾病是人畜共患的。 5.病毒能在节肢动物
(如蚊、蜱、白蛉等) 体内增殖。但对节肢动物不致病,故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才能传播疾病。由于节肢动物既是储存宿主又是传播媒介,节肢动物又受地理与气候的影响,故虫媒病毒所致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6.虫媒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如下5种类型: ①脑炎或脑脊髓炎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 ②无特殊部位的全身性感染如登革热; ③主要表现为肝炎的全身性感染如黄热病; ④主要表现为出血热的全身性感染如新疆出血热; ⑤主要表现为关节炎的全身性感染如罗斯河热。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病毒呈球形,直径20~30nm。核酸为+ssRNA,衣壳外有脂蛋白包膜。已知其结构蛋白有3种,即M、C和E。M位于病毒包膜的内面,C在衣壳中,E是锚在病毒包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雏鸡、鸽和鹅的红细胞,其相应抗体能抑制血凝并有中和病毒的作用。病毒在动物、鸡胚及组织细胞内均能增殖。最敏感动物是小鼠、乳鼠。在地鼠及猪肾原代细胞中增殖引起明显的CPE。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抵抗力弱,对热敏感,56℃30min可灭活。该病毒抗原性稳定,抗原性单一,因此疫苗预防效果较好。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流行环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蚊及家畜体内。蚊是传播媒介,在我国主要是三节吻库蚊。在广东、福建等地蠛蠓也可能是传播媒介。蚊可携带病毒越冬及经卵传代,因此蚊又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家畜是该病毒的扩增宿主,是三节吻库蚊的吸血对象。家畜感染一般仅有短暂的(4d左右)
病毒血症,不出现明显症状。流行性乙型脑炎在我国南方的流行高峰是6~7月,华北为7~8月,东北为8~9月,均与各地蚊虫密度高峰相一致。本病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少有多人同时发病者。
病毒感染后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型脑炎。人被带病毒的蚊叮咬后,绝大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或仅出现轻微症状。只有少数发生脑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在皮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等处增殖,病毒入血,形成第1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播散到肝、脾的单核-巨噬细胞中继续增殖,经10d左右潜伏期,在体内增殖的大量病毒,再侵入血流造成第2次病毒血症,引起发热、寒战及全身不适等症状。若不再继续发展,则成为顿挫感染,数日后可自愈。但有少数
(0.1%) 患者体内病毒可越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组织增殖,造成脑实质及脑膜病变,临床表现为突然高烧、头痛、呕吐或惊厥、昏迷等脑膜刺激症状及脑炎症状。死亡率很高,一般为10%~30%。部分患者恢复后可留下精神障碍、运动障碍等复杂后遗症。
完整的血脑屏障和细胞免疫对抗病毒感染也具有重要作用。病后或隐性感染均可获得持久免疫。以往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多为儿童,近年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故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增高。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分离:从尸体分离病毒较为容易,即取死者脑组织制成悬液进行小鼠脑内接种分离病毒。对分离到的病毒用已知抗血清进行血清学鉴定。 2.血清学诊断:
ELISA检测特异性IgM和IgG,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用于临床早期诊断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四、防治原则 防蚊、灭蚊和易感人群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另外,由于该病流行是猪蚊的循环,人是偶发感染宿主,所以在流行季节前,先给猪接种疫苗,中止其循环,就能有效降低人群发病率。 目前我国使用地鼠肾灭活疫苗,人群保护率可达76%~90%。采用皮下注射2次,间隔7~10d。第2年加强注射1次,治疗无特效药。
第二节 森林脑炎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森林脑炎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在疫区主要感染野外工作者。主要发生在春夏季
(5~7月份),在我国东北和西北的一些林区曾有流行。主要传播媒介是蜱(如全沟硬蜱、嗜群血蜱或全森林革蜱)。病毒在蜱中不仅能越期传播,也能经卵传播。病毒由蜱传染给森林中一些动物
(如缟纹鼠、松鼠、刺猬、腮鼠) 和野鸟 (如红雀、金雀、金翅雀),构成感染循环。蜱在春夏季大量繁殖,易感人群进入林区,被蜱叮咬而感染。潜伏期10~14d,起病急,突然出现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继之出现昏睡、外周型弛缓性麻痹等症状。病死率一般为20%~30%,存活者中大约30%~60%留有后遗症。病后免疫力持久。 森林脑炎的预防应以灭蜱及防蜱叮咬为重点,尤其是林区工作者应当采取防护措施。接种灭活疫苗有预防效果。
第三节 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病毒颗粒直径约55nm。+ssRNA和蛋白质组成的20面体的核衣壳,外被糖蛋白包膜。根据包膜蛋白的抗原性不同分为1~4个血清型。 是登革热的病原体。登革热多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区曾经有过地方性的爆发流行,但目前已基本上控制了疫情。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病毒在蚊→人→蚊间循环传播。 登革病毒感染多为隐性感染。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普通型登革热和登革热-休克综合征2种类型,主要表现有发热、肌肉痛和关节酸痛、淋巴结肿胀、皮肤出血和休克等症状。前者病情较轻,后者病情较重。 登革病毒微生物学诊断主要依靠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诊断。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是防蚊和灭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