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组疾病,或一组综合征的统称。是以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害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等为特征的。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种类较多,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登革病毒(见第三十四章)。
第一节 (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HFRS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往此病在中国和日本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归入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病毒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90~110nm,有包膜,囊膜上有突起。HFRS病毒的核酸为单股负链RNA,分为L、M、S三个片段。HFRS病毒具有四种蛋白组成,即N、G1、G2和L。N为核蛋白,该蛋白免疫原性强。G1和G2均为糖蛋白,
L为RNA多聚酶。HFRS病毒的成熟方式为芽生成熟,病毒在 pH5.6~6.4时可凝集鹅红细胞。 2.培养特性:多种传代、原代及二倍体细胞均对HFRS病毒敏感,实验室常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人肺癌传代细胞(A549)等来分离培养该病毒。 3.病毒型别:
HFRS病毒分为不同型别,即汉滩病毒(Ⅰ型,又称野鼠型)、汉城病毒(Ⅱ型,又称家鼠型)、普马拉病毒(Ⅲ型,又称棕背鼠型)、希望山病毒(Ⅳ型,又称草原田鼠型)、泰国病毒(Ⅴ型)、
Dobrava病毒(Ⅵ型)、 Thottapalaym病毒(Ⅶ型)以及1993年在美国西南部暴发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病原。 4.抵抗力:HFRS病毒抵抗力强。对酸(pH3)和丙酮、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一般消毒剂如来苏尔、新洁尔灭等也能灭活病毒。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弱,56~60℃30分钟可灭活病毒。紫外线照射(50cm、30分钟)也可灭活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流行特点:疫源地遍及世界五大洲。我国是HFRS疫情最严重的国家,自本世纪30年代首先在黑龙江省孙吴县发现此病后,疫区逐渐扩大,现已波及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自80年代中期以来,年发病人数超过10万,病死率为3~5%,有的地区高达10%。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我国各疫区HFRS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此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这种地区性和季节性与鼠类的分布与活动有关。 可能的途径有:动物源性传播(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3种途径)、虫媒传播和垂直传播。动物源性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即携带病毒的动物通过唾液、尿、粪排出病毒污染环境,人或动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摄入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受到传染。 2.致病性:潜伏期一般为两周左右,起病急,发展快。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即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临床经过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水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HFRS的发病机理很复杂,有些环节尚未完全搞清。 3.免疫性:人对HFRS病毒普遍易感。大部分人呈隐性感染状态,特别是Ⅱ型疫区的人群隐性感染率更高。感染后抗体出现早,发热1~2天即可检测出lgM抗体,第7~10天达高峰;第2~3天可检测出lgG抗体,第14~20天达高峰,lgG抗体在体内可持续存在30余年。HFRS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一般不发生再次感染发病,但隐性感染产生的免疫力多不能持久。 三、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病人急性期血液、尸检组织或感染动物的肺、肾等组织均可用于病毒分离,组织需研磨成悬液。常用Vero-E6细胞分离培养,培养7~14天后,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查细胞内是否有病毒抗原,胞浆内出现黄绿色颗粒荧光为阳性。在进行动物实验时采取严格的隔离及防护措施,以防止发生实验室感染。 血清学检查:检测特异性lgM、lgG
抗体,检测双份血清(间隔至少一周),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可确诊。 四、防治原则 一般预防:主要采取灭鼠、防鼠、灭虫、消毒和个人防护等措施。 特异预防:纯化鼠脑灭活疫苗。 治疗原则:对HFRS应坚持“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第二节 新疆出血热病毒 此病毒是从我国新疆塔里木地区出血热病人的血液、尸体的肝、脾、肾、淋巴结以及在疫区捕获的硬蜱中分离到。其形态结构和抵抗力等与HFRS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传播方式和致病性等均与HFRS病毒不同。小白鼠乳鼠对此病毒高度易感,可用于病毒分离和传代。已将该病毒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 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疾病,主要分布于有硬蜱活动的荒漠和牧场。牛、羊、马、骆驼等家畜及野兔、刺猬和狐狸等野生动物是储存宿主。传播媒介为亚洲璃眼蜱(Hyalommaasiaticum),实验观察到蜱可卵经传递此病毒,因此蜱又是此病毒的储存宿主。 新疆出血热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4~5月为流行高峰,与蜱在自然界的消长情况及牧区活动的繁忙季节相符合。人被带毒蜱叮咬而感染。潜伏期7天左右,起病急骤,有发热、头痛、困倦乏力、呕吐等症状。病人早期面部、胸部皮肤潮红,继而在口腔粘膜及其他部位皮肤有出血点,严重病人有鼻衄、呕血、血尿、蛋白尿甚至休克等。 病后第6天血清中可出现中和抗体,第14天达高峰,并可维持5年以上;补体结合抗体至第2周才出现,且上升缓慢,滴度也低。病后免疫力持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