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三十八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狂犬病病毒形态似子弹状,平均大小为75nm~180nm。核心为-ssRNA,外绕以螺旋对称排列的蛋白质衣壳,表面有脂蛋白包膜,其包膜上有许多糖蛋白刺突,与病毒的感染性和毒力相关。

病毒的动物感染范围较广。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 (主要是大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 中增殖时,在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Negri body),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nm~30nm,可作为诊断狂犬病的指标。
    狂犬病病毒根据病毒表面糖蛋白G的不同,可分为4个血清型。狂犬病病毒的毒力可发生变异。
本病毒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60℃经30min或100℃或2min即可灭活。但在脑组织内的病毒,于室温或4℃条件下其传染性可保持1~2w。在中性甘油中置4℃可保存数月。易被强酸、强碱、乙醇、乙醚等灭活。肥皂水、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去垢剂亦有灭活作用。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狂犬病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如犬、猫、牛、羊、猪等家畜以及狼、狐狸、鹿、臭鼬、野鼠、松鼠等野生动物。动物间的狂犬病是由患病动物咬伤健康动物而传播的。犬患狂犬病按症状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两种。狂暴型分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麻痹型病犬以麻痹症状为主,兴奋期极短或无。犬狂犬病整个病程不超过5~6d。因其与人接触密切,咬伤人的危险性甚大。
人患狂犬病主要是被患病动物咬伤所致,其传染源主要是狂犬,其次有携带病毒的狼、猫或猪等,但亦可因破损皮肤粘膜接触含病毒材料而致感染。犬一般从发病前5d始唾液中即有病毒。人被病犬咬伤后,病毒随犬唾液经伤口进入人体内。病毒在入侵部位的肌肉细胞中增殖,然后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侵入周围神经,以细胞-细胞间传递形式上升到神经节直至中枢神经系统。在脑组织中病毒迅速增殖扩散,沿传出神经传至唾液腺及其他组织。
人被狂犬咬伤,发病率为30%~60%。咬伤后能否发病,与受伤部位、伤势程度及病畜唾液中的病毒量有关。潜伏期通常为3~8w。短者10d,长者可达数年。
狂犬病病毒感染机体后可诱使机体产生抗体。此抗体有中和游离状态的病毒、阻断病毒进入神经细胞内的作用。接种疫苗所获得的防止发病效果可能与此有关。但抗体对已进入神经细胞内的病毒难以发挥作用。同时也可能产生免疫病理反应而加重病情。另外,由于狂犬病病程短,病情进展快,感染者对野毒株产生的抗体难于在促进康复上发挥作用。关于细胞免疫在抗感染或免疫病理上的作用,尚不清楚。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人患狂犬病,根据被动物咬伤史并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做出诊断。所以,病人进行微生物学诊断的实际意义不大。但人被犬或其他动物咬伤后,检查动物是否患有狂犬病,对采取防治措施极为重要。

首先将咬人的可疑动物捕获后,隔离观察7~10d。如动物不发病,般认为该动物未患狂犬病或咬人时唾液中不含狂犬病病毒。因而被该动物咬伤的人也不需预防注射疫苗。如观察期间发病,可杀死取脑组织做切片或涂片,用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查病毒抗原,同时做组织切片检查内基小体。也可将动物脑组织制成10%的悬液,接种于小鼠脑内待发病后取脑检查内基小体或病毒抗原,可提高检出阳性率。
四、防治原则
捕捉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和普及接种犬用狂犬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措施。
    人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或其他带毒的实验用具伤害皮肤和肌肉时,应采取妥善处理伤口和特异性防治相结合的措施。须及时用20%肥皂水、清水充分冲洗数分钟,然后用5%碘酒烧灼伤口。若伤口过深,可作清创术。伤口冲洗后再用3%H2O2溶液,0.1%高锰酸钾或0.1%新洁尔灭处理。最后伤口周围用抗狂犬病病毒免疫球蛋白作浸润性注射。剂量为40IU/kg。
接种狂犬疫苗是预防发病的重要措施。由于狂犬病的潜伏期长,从被咬伤到发病一般经过几十天或几个月,在此期间尽早接种疫苗可免于发病,即所谓的预防性治疗。我国目前用组织培养疫苗,即地鼠肾原代细胞或人二倍体传代细胞培养固定毒株,经灭活后制成疫苗,减少了接种次数,一般于伤后第1、3、7、14、28d各肌注1ml,免疫效果良好。
    被严重咬伤者,除应给予高效价免疫血清进行被动免疫外,仍需要接种狂犬疫苗,可收到更佳效果。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核衣壳呈无包膜的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表面有72个壳微粒。病毒体直径为45~55nm,病毒基因组是双股环状DNA。
    应用基因克隆和分子杂交方法发现HPV有77个型,各型之间的DNA同源性小于50%。病毒对乙醚、酸、热均稳定。HPV具有宿主和组织特异性,只能感染人的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在易感细胞核内增殖形成核内酸性包涵体。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类是HPV的唯一自然宿主,其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为主,也可经共用毛巾、洗澡、游泳而传播者。生殖器感染主要由性交传播。新生儿可在通过产道时受感染。病毒感染仅停留于局部皮肤和粘膜中,引起该部位多种疣,不产生病毒血症。
    不同型的HPV侵犯的部位和所致疾病也不尽相同:跖疣和寻常疣主要由HPV-1和HPV-4引起,扁平疣多由HPV-3和HPV-10引起,而较为常见的尖锐湿疣主要是由HPV-6引起,也可由11、1、2型引起。尖锐湿疣也称生殖器疣或性病疣,易发生于外生殖器,是一种STD。病损部产生红色有软感的团块,突出于表皮,表面粗糙,有肉质的蒂柄,常聚生成群,可发生融合。尖锐湿疣可能发生癌变。据统计,15%的阴茎癌既往患过尖锐湿疣。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可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病变组织中的HPV抗原,用核酸杂交法和PCR法检测HPV的DNA序列已被广泛用于疣的确诊和HPV致病性的研究,并可确定HPV型别。现在研究试用基因工程表达的L1和L2晚期蛋白检查病人血清中的抗体。预防和治疗
四、防治原则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正致力于研制HPV L2或L1-L2的亚单位和核酸疫苗用于预防HPV感染;某些型别HPV的E6、E7抗原表位也已清楚,钓取其抗原表位基因或合成肽制成疫苗用于HPV相关肿瘤的治疗也是方向之一。
疣状病损须彻底治疗,方法可采用:
①局部涂药,如5%5FU(5氟脲嘧啶)或25%的竹叶脂液;
②用激光、冷冻、电灼或手术等方法除去疣体;
③局部注射干扰素。用上述方法除去疣后还常见有复发者,可连续治疗或综合治疗。

第三节:朊粒 (prion)
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朊粒或朊毒体,是一种不同于细菌、病毒或类病毒的在分类上尚示定论的病原因子。其本质为由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蛋白质,称为朊蛋白,目前尚未检出任何核酸成分。
    prion 是一种不含核酸和脂类的疏水性糖蛋白,分子量为27~30×103,因此又称为PrP27~30。PrP27~30存在两种不同的分子构型,一种构型存在于正常组织及感染动物的组织中,是正常基因的产物,通常情况下是无害的,称为细胞朊病毒蛋白(cellular PrP, PrPC)。另一种构型仅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组织中,称为羊痒疫朊病毒蛋白(scrapie prion protein , PrPSC),与致病和传染有关。编码人类PrPC 的基因位于第20号染色体的短臂上,小鼠PrPC 基因则位于第2染色体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同源性高达90%。关于PrP的增殖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Prion病是一种人和动物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这类疾病的共同特征是潜伏期长,可达数年至数十年之久,一旦发病即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最终死亡。其病理特点是中枢神经细胞空泡化、弥漫性神经细胞缺失、胶质细胞增生、淀粉样斑块形成、脑组织海绵状改变等。临床上出现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Prion的致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已知的人和动物的Prion病见表:

动物Prion

人类Prion

羊瘙痒病

库鲁病

水貂传染性脑病

-雅病

鹿慢性退行性变

格斯特曼综合征

牛海绵状脑病

致死性家庭失眠症

猫海绵状脑病

-雅病变种

目前对prion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准确性,主要采用:
1.免疫组化技术:是目前确认TSE的有效手段。
2.免疫印迹技术: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PrPSC是一种简单而敏感的诊断方法。
目前对prion病治疗还缺乏有效手段,因此预防显得很重要。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1999-2005 All Rights Reserve
最佳浏览 IE5.0 1024×768 256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