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四章>>第三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第三节  中日甲午战争

    1、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的矛盾
    世纪末年,正在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各资本主义强国,把侵略目光越来越集中到还没有被完全分割的少数地区,中国和朝鲜成为它们在远东争夺的焦点。
    日本侵略中朝两国,蓄谋已久。还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主张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1872年吞并中国“藩属”琉球。1874年武装入侵我国台湾省。1876年强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取得在朝鲜派驻公使、开设通商口岸、自由测量沿海岛屿和领事裁判权等特权。1882年以武力胁迫朝鲜缔结《仁川条约》和《修好条规继约》,取得在朝鲜的驻兵权。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征讨清国策》,准备以武力进攻北京,并分兵占领长江流域各战略要地,把辽东、山东半岛、舟山群岛和台湾、澎湖列岛划入日本版图。
    1890年,日本资本主义发生了经济危机,工人大批失业,农业连年歉收,米价不断上涨,广大城乡的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不断掀起“米骚动”,国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日本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困境,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更加迫不及待地想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从而加紧了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面对日本不断增强的军事威胁,清政府反应迟钝,措施不力。内部又矛盾重重,严重地影响了战备和自卫。在战备意识上,以慈禧为首的后党,虽对日本在朝鲜势力膨胀深感不安,但又低估了日本的侵略意图,因此一直没有进行积极的国防建设和战争准备。以光绪为首的帝党极力希望通过改革内政和整顿军备来增强国力,阻止日本的侵华野心,同时也想趁机增强光绪皇帝的权利和扩大自己的影响。为此,他们不断利用“清议”来催促政府整顿弊政和备战自卫。帝后两党的不和,既有争夺清朝最高统治权的矛盾,也交织着他们在内政外交方面所存在的革新与守旧、抗争与妥协的差异。这些矛盾和差异,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团结对敌和自卫决策。
    2、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1894年5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遣1500人去 朝鲜牙山地区。与此同时,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名,把大批军队派往朝鲜。东学党起义被镇压后,日本不仅拒绝了清政府同时撤兵的要求,反而大量增兵朝鲜,到6月底,日本派往朝鲜的兵力已达万余名。7月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另立傀儡政权。7月25日凌晨,我国护送入朝清军的“济远”、“广乙”等三舰从牙山起碇返航,取道丰岛西北海面驶向旅顺。奉命在牙山口外往返巡逻的日本“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立即对“济远”、“广乙”拦截围攻,正式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8月1日,光绪发布上谕,命令“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这一天,中日两国同时正式宣战。由于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1894年9月12日,侵朝日军进一步向驻在平壤的清军进攻,清军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当天夜里率守军仓皇逃出平壤,“一夕狂驰三百里”,逃回中国。而总兵左宝贵率部坚守平壤玄武门,亲自登城指挥部将拼死杀敌,不幸中炮牺牲。9月17日,清军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与日本舰队激战,战斗历经五个小时,清军广大士兵和以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为代表的一些爱国将领奋勇作战,清军有五艘战舰损失,但也打伤了日军炮舰多艘。
    10月,日军按照预定计划,将战火烧到中国边境。11月7日,日海陆两军分兵三路包抄大连湾,大连不战而陷。11月18日,日军进攻旅顺,清军不战而逃。日军侵占旅顺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烧杀。
    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先后攻下了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形成了从海陆两路对威海卫港内北洋舰队的包围。港内北洋舰队爱国官兵,曾多次要求出战迎敌,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拒派军舰出港作战。最后这支舰队终于被日军歼灭。
    3、《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带着儿子李经方、美国顾问科士达,由天津乘船去日本。20日,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相陆奥宗光及其美国顾问端迪臣,在马关的春帆楼开始谈判。4月17日,李鸿章按照日方提出的条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一)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二)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三)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四)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五)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时,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