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  学习要点 |  关 键 词 |  知 识 点

心理剧

一、心理剧的内涵

从根本上看,任何一部戏剧都会有人物心理的表现。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戏剧人物心理的深刻揭示往往成为剧本力量的重要来源。如上面我们谈到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麦克白》,但这些剧作不能算是"心理剧"。这是因为,这些剧作大体都是通过激烈的人物与人物之间,或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来揭示现实矛盾或社会问题,展示人物性格。在这些剧作中,人物心理只是一般的,作为显示人物动作的心理动因的表现对象来加以展示的,因此,剧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外显部分,仍然是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处于冲突之中的人物动作。

所谓"心理剧",则是指那些主要以剖析和展示人物心理为主要内容的剧本。在这一类剧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外部的社会性冲突退隐到"幕后",呈现在读者(或观众)面前的,是人物心灵的活动,构成剧本结构重心的,则是人物心理、意识活动的流程。

一般认为,"心理剧"是一种独特的现代戏剧形式。从戏剧史的角度看,心理剧的大量出现,实际不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情。这与进入20世纪之后文学开始整体上"向内转",更加注重揭示人的心灵世界的发展趋势有关。同时,20世纪初开始出现的象征派、表现派,以及后来的荒诞派等戏剧流派的实验,也为在舞台上表现人物心理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戏剧手段。《推销员之死》就带有明显的表现派戏剧特征,但不能因此就认为这只是一种在20世纪才出现的戏剧形式,也不能就此将其简单地看成属于表现派或荒诞派等一路的现代主义戏剧。

二、《推销员之死》的个案分析

美国当代戏剧家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是一部典型的现代"心理剧"。是一部为剧作家赢得了国际声誉的著名剧作。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一个一生勤勉的旅行推销员。年轻时,曾经一天可以在波士顿跑六七家商行,且人缘极好,为公司的商标赢得市场声誉立下了汗马功劳。然面现在(剧情开始的时侯)他因为年迈体衰,那两只特大号的样品箱已经成为难以承受的重负,加之原来的老主顾们不是死了,就是已经退休,新的陌生的一代没有人从他这里买东西了,这使他往往驱车700英里也挣不到一分钱。于是公司取消了他的固定薪金,只以他的推销量给他提成。这等于断了他的生路。他一生都怀着不可能实现的成功的梦想,"像一只小船在寻找一个大港口",而且还梦想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也能出人头地。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泡影不公他自己"落得个给人家扔进垃圾桶的下场",他的儿子也无望成大器。威利成了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但即便如此,他仍相信他那个成功的幻想,他决定用自杀来换取人寿保险金,为妻"创"出一条生路,以此证明他作为男子汉总能"搞出点名堂"。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剧本第二幕威利决定自杀之后的一段心理活动的展示。威利从小酒馆回到家中,他在自己的院子时,一边种菜,一边考虑着他的自杀计划。"男子汉不能两手空空来,两手空空去呀。本,男子汉总得搞出点名堂来"这一人物的内心独白,展示出来的正是威利决定自杀的心理依据。直到此时,他仍沉浸在他的要"搞出点名堂来"的幻想中,他已经把自己变成了梦幻的一部分,而他的梦在现实中显然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他把它寄托于死。于是在梦幻和现实的矛盾中,他找到的自杀的根据。威利已经决定自杀了。不过,在自杀之前他还对一些事情不太放心,比如妻子和儿子能否如数拿到保险金,比如别人会如何看待他的自杀,比如他的亲人,具体说他的儿子会怎样看他,会不会恨他......等等。当然,这里也有主人公处在生死抉择关头自然 会有的对于生命、生活的留恋:"本,咱们要是能回到那些欢乐的时代里去该多好呵?"

这一段落非常真切地展示了威利作出自杀决定之后的心理状态。这是一个一生都生活在追求成功的幻想之中的中人物,于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在生死临界点上自己和自己进行的一次心灵的对话。正如凯瑟琳.休斯指出的,"就某种程度来讲,威利一生都是一个假像,他躲藏在他长年建立起来的幻想之中,更确切地说是幻来灭之中,"他甚至将他的自杀也作为了他幻想的男子汉的成功的一搏,他甚至在自己的脑子里描画出了关于自己隆重的葬礼的幻象。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心理矛盾不是集中在创否应该自杀,而是集中在他的自杀能否真正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决定去死的目的是极其现实的,他的心理矛盾也是极其现实的。他决定去死,但担心死后拿不到保险金;他愿意用他的死为妻子儿子留下一条生路,特别是希望他的死能得到儿子的理解,并且能为他创造一点奋起而有所成的条件,却又担心他们不能理解自己。儿子如果把他的死看成是胆小鬼的行径,甚至反他当作傻瓜而恨他,那他的死也就变得滑稽而没有了任何意义。这不是太可悲了吗:这种心理矛盾将一个小人物的悲惨境遇真切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思考题:

阅读《推销员之死》全剧,谈谈这部剧作在表现人物心理上运用了哪些戏剧手段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