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课程学习->第五章 18世纪文学->本章练习

四、简答题

1.启蒙文学的特点。

首先,较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启蒙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他们以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全面批判封建统治,鲜明地表现出必须埋葬封建社会的革命思想。

其次,较之以往的文学,启蒙文学的主人公是资产阶级的一般平民。他们身上既闪耀着富于时代特色的理性光芒,也呈现出人的灵魂的多重矛盾,揭示了更为丰富复杂的人性内涵。

第三,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启蒙文学的这种哲理性、政论性见长的特点在哲理小说方面体现得最明显。

第四,在文体形式方面,启蒙作家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平等地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体,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小说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各种新体裁,如自白体、对话体、书信体、游记体、自传体等等,其中以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法国的哲理小说成就最大。戏剧方面的创新突出表现在市民剧的形式上,它开创了后来长足发展的话剧的先河。

2.18世纪英国文学的特点。

18世纪的英国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成就最高。它们主要继承了过去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在思想上,除了反映初期资本主义社会暴露的种种矛盾,还适应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读者的要求,不再创作脱离现实的虚构故事,而是以社会为题材,以普通人、特别是中下层人物为主人公。小说更注意结构安排,情节趋于集中,时间、地点的设置也较严密;人物性格的塑造、感情心理的描写、环境的表现都有了显著的进步;语言一般是日常生活用语。这些特点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发展到新阶段,为以后英国和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老实人》的思想内容。

小说主要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因为这种哲学有害于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

小说又描写了一个神话般的“黄金国”。这里的石头就是黄金,人们不受金钱的支配,这里没有教士的迫害,也没有法庭、监狱,一个贤明的国王统治国家,人们过着丰衣足食、自由自在的美满生活。遗憾的是,这样一个神话般的世界却虚无缥缈,难以进入。

现存世界充满罪恶,“黄金国”难以寻觅,伏尔泰在小说的结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劳动中老实人得出了结论:“工作使我们免除三大不幸:烦恼、纵欲和贫穷。我们要耕种自己的园地。”只有靠人类的双手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人类才能实现本质的复归。这是伏尔泰得出的结论。

4.《新爱洛伊丝》的思想内容。

首先,小说揭示了出自人性的自然爱情与封建等级偏见之间的冲突。卢梭提出了以真实自然情感为基础的婚姻理想与以门当户对的阶级偏见为基础的封建婚姻对立,并对封建婚姻提出了抗议。

其次,作品在否定旧世界的同时,有意识地把尤丽、圣普乐、克莱尔和爱德华等人描写成心灵纯洁、行为高尚的“新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爱美德”。它源自自然人性,自爱、自尊而又爱他人、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爱情都是以爱这种美德为灵魂的。

第三,小说还有一个创作目标,那就是除了写理想的爱情和家庭,还写理想的社会。

5.靡菲斯特在《浮士德》中的作用。

魔鬼靡非斯特本是传说中的人物。在诗剧中,歌德把他塑造为浮士德的对立物,即美与恶、成与毁、勤与惰这些矛盾对立面的一个方面。他不相信历史,不相信未来,不相信有什么崇高的事物,对一切都抱着轻蔑嘲讽的态度。这是他的精神特征。但当靡非斯特的否定精神针对现实中一些不合理的东西的时候,他能够清醒地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且具有尖锐的批判精神。他的否定精神对于浮士德这样一个不断追求的人来讲,客观上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促成浮士德向善。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

6.《浮士德》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它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它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是矛盾和对比;诗剧另一个明显的艺术特色,就是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辛辣的讽刺;而且,《浮士德》还具有丰富多变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段。

五、论述题

1.分析浮士德形象

首先,浮士德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他是一个理想的探求者,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道路。这个过程实际包括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300年间欧洲和德国进步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了低级的官能享乐和迷离的情欲,否定了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妥协道路,也否定了向古代艺术美去寻求出路的幻想,然后追求更高的理想——以自由劳动开拓人人幸福的乐园。浮士德的形象成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艺术概括,特别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艺术概括。

其次,在浮士德探求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从他在书斋中领悟到“泰初有为”,到他终生探索的最后结论“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天上序幕》中,天帝曾指出,“一个善人只要他努力向上就不会迷失正途“,到全诗的结尾部分,一位天使把他接上天堂是又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来我辈均能救“,前后呼应,有意突出浮士德积极行动的精神。

第三,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他的前进道路上贯穿着辨证的精神。浮士德自身与客观现实产生矛盾,精神上也具有两重性。他不断克服掉自身的弱点,不断探索。在他探索的道路上,魔鬼靡非斯特总是企图把他引向堕落,但靡非斯特恰好帮助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地前进。

第四,浮士德一生的探索以找到理想为终结,然而这个理想实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浮士德没有真正实现他的理想,他的一生仍然是一个理想探索者的悲剧。

1      2      3      4      5

本章学习结束,进入第六章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