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的早期创作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普希金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写诗。1817年,从皇村学校毕业后,他写作了一批政治色彩很浓的诗歌,抨击俄国专制农奴制度,表达热烈的爱国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等。被他的诗作惹恼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宣布将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由于普希金亲友的多方奔走,他才被改判为流放南方。
高加索风光
1820年5月,普希金到南俄的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去,途中得了重病。经疏通,改去高加索矿泉和克里米亚休养。南俄的草原、高加索的峻峰、克里米亚的海岸,引起了诗人许多新的激动。在这种情绪下,诗人的浪漫主义达到高峰。浪漫主义抒情诗《致大海》,长篇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2)、《强盗兄弟》(1822)、《巴赫奇萨拉伊的泪泉》(1824)、《茨冈》(1824)都完成于这一时期。
四首长篇叙事诗中,最有名的是《茨冈》,它是诗人过渡到现实主义创作以前的最后一部浪漫主义叙事诗。
《茨冈》手稿
1824年,沙皇政府把他幽禁在他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交给他父亲管教。这一时期,普希金有机会接近了人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他要通过作品更鲜明地表现他的人民性。1825年,他创作了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这部剧作取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俄国历史,作者借古喻今,在剧中指出沙皇和人民的对立,人心的向背是改朝换代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