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创作特点和《欧那尼》之战
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贝尚松省的一个细木工匠家庭,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而父亲则信仰共和主义,二人在政治观点上相敌对。少年雨果深受母亲影响。初期诗作多数都反对革命、拥护波旁王朝、歌颂保王主义和天主教。后来几年间创作的作品也流露出了他保守主义信仰的偏见。
雨果的思想变化是从19世纪20年代中叶开始的。1827年,他在《铜柱颂》中缅怀了拿破仑时代对欧洲封建君主国家的武功。就在这一年,他又发表了战斗性的浪漫主义宣言《〈克伦威尔〉序言》,成为声讨伪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浪漫主义流派的旗帜。从此,雨果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1830年2月25日,雨果的戏剧代表作《欧那尼》公演。该剧充分体现了《〈克伦威尔〉序言》中的美学原则的戏剧,是浪漫主义戏剧的典型。
雨果故居
《欧那尼》的上演,引起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决战。从此,古典主义戏剧结束了独霸剧坛的统治地位,浪漫主义戏剧在巴黎舞台上占据了主宰地位。这就是著名的“欧那尼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