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的人道主义
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雨果目睹人民群众的强大威力、封建统治者的色厉内荏、不堪一击,于是他确定了正在起草的小说主题:表达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1831年,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虽然《巴黎圣母院》被看作一部历史小说,但它并不属于真正的历史小说。作者以浪漫主义手法虚构了巴黎圣母院前发生的震撼人心的故事,对人性的美善加以热情的讴歌,而对扭曲人性的宗教和世俗的罪恶势力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也表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揭露了中世纪教会和贵族统治阶级的罪恶,通过爱斯美拉尔达被摧残的事实,批判教会和专制制度反人道的本质。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企图不择手段地占有爱斯美拉尔达,无法达到目的,他就借宗教势力残酷迫害少女。作者表现当时的社会罪恶,并不限于个别贵族和教士,而是代表整个中世纪宗教的巴黎圣母院和代表政治反动势力的国王路易十一。
雨果在小说中宣扬了人道主义思想。小说以仁爱精神为原则,同情下层人民的命运,也力图证明“仁爱”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爱斯美拉尔达是仁爱的化身,她对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丑陋的喀西莫多的帮助,使从未感受过人间真情的喀西莫多觉醒,从而变得善恶分明。作者由此宣扬仁爱万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