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音乐特长被扼杀的学生
学生A的父母把A转到X学校是冲着班主任的名声。A刚来的时候成绩中等偏上,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有当尖子生的潜力但还需努力的那种类型。
高二学校举办了音乐节,就是以一种淘汰赛制的模式选拔出对音乐比较热爱的学生,进而可以推荐给音乐学院的活动,A积极的参加了。A是真的非常非常热爱音乐,他每天都会在那儿练习,还会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学习乐谱,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琢磨这些。总之我觉得那个时候的他就是一个为音乐着魔的人(但成绩总体来讲是很不错的,并未被耽误)。
那天是六进四,A已经准备了一个多星期了。比赛时间是中午十二点半。本来A去参赛是不耽误别的上课时间的,但不巧的是,那天高二统一的一次模拟会考是在一点举行。A怕老师不同意他请假,加上那次模拟考试只是摸底训练,于是弃考一个人偷偷去参加了比赛。
在还没有轮到A上台的时候,班主任就赶了过去,并且当着所有参赛人的面说他“唱歌乱七八糟、学习也是不思进取,简直对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等等”,还对当时的评委老师说“这样的孩子是不配进你们学校的”。其实这样的结果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后来我才知道老师Z对A的热爱音乐行为是“积怨已深”,真是恨不得“打击”他一下,让他“真正清醒”、放弃“乱七八糟”的东西,好好学习。
然而没等老师进行他下一步的教育工作,A就申请转学了。
我后来辗转得知A换了学校后成绩一落千丈,也并未考上大学。
案例中,班主任对小A的评价行为与语言及对学生音乐喜爱和特长的偏见不仅严重伤害了小A,而且严重影响了小A的发展。那么班主任对小A的评价给小A带来了什么影响?教师作为评价者,评价学生时存在哪些误差心理?有哪些有效的调控措施?相信本知识点将会带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