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八章>>第二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辽】在唐末的割据纷争中,北方契丹民族在其首领耶律阿保机的率领下,日渐发展壮大。公元907年,阿保机通过传统的选汗仪式正式登基称帝,并积极对外扩张。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元神册,定国号为“契丹”,辽太宗时改称大辽。在随后的30多年间,辽朝向西征服了吐谷浑、党项、阻卜诸部,把统治范围扩大到中亚一带;向东攻灭了渤海,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向南夺取了“燕云十六州”,统治区域已经深入到阴山和燕山以南的中原地带。继唐朝之后,再一次从更广泛的国土范围和更深刻的历史意义上,统一了北部边疆,建立起了一个拥有五京、六府,空前强盛的多民族国家。
    此时辽朝境内的居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以从事农业为主的汉人和渤海人;另为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契丹人、奚人以及其它北方游牧民族。其原有的一套统治秩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客观形势的需要,因此辽朝统治者相应地施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和建置,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针,建立起了一套“双轨”制的统治制度:在地方,对契丹本部及所属部族实行原来的“部族制”管理;对汉人及渤海俘户连同燕云、渤海地区则实行“州县制”。在中央,也适应这种政治形势,确立起了因俗而治的“南北面官制”。这种因俗而治的统治方针,既适应了本土地区以及其它北方民族社会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合理而成功地保护了南部农耕社会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力,对于辽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随着辽朝势力的南进,其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契丹族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经济,原以渔猎为主,进而经营一定的畜牧业。建国后,畜牧业日渐成为主要生产部门,渔猎则降为从属地位。在攻取幽云、渤海地区以后,在汉人、渤海人的影响下,契丹经济转入半农半牧类型。辽朝的手工业也随着中原地区先进技术的流入,日渐发展,其中矿冶、马具和造车、制瓷等部门尤为发达。尤其是铁冶业,不但范围广泛,而且技术精良,契丹镔铁,号称天下第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商业的活跃和城市的繁荣。辽朝的城市经济,主要集中在“五京”。对外贸易也很活跃,同中原各代政权及西北的西夏、高昌、于阗、回鹘等政权都保持通商互市,还与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国积极进行贸易往来。
    契丹建国前,本无文字。阿保机时期,创立了契丹文字,标志着契丹族的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在与中原地区的长期相互交往中,辽朝国内也出现了一定的汉化趋向。尤其“澶渊之盟”以后,辽、宋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往来日渐频繁,文化的交流与影响也进一步深化。建国伊始,儒学便被引入契丹本土。辽太祖下诏在上京建孔子庙,太宗时设立了国子监,教授儒学。及至圣宗迁都中京以后,还仿效中原唐宋的做,采行科举取士制度,儒学日益普及,文风大盛。许多契丹贵族都以习学汉文为尚,出现了很多汉文化造诣很深的突出人物。辽代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画家,他们作画的题材,以大漠草原生活为主,被后世称为“草原画派”。
    【西夏】 西夏建国后,先后与北宋、辽朝、金朝、南宋并立,与各王朝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冲突,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西夏与北宋、辽朝三足鼎立,后一个时期是西夏与金朝、南宋三足鼎立,这是当时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和政治格局变动的最显着特点之一。
    西夏的国家制度,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既有对唐宋国家制度的吸收借鉴,也有根据西夏主体民族党项族的政治需要及其统治下多民族的实际情况所做的变通和创造,呈现出“蕃汉联合统治”的特点。李元昊嗣位后,自称“兀卒”,汉语为青天子之意,与宋朝的黄天子相对。同时,作为皇帝制度重要内容的都城、陵寝、宫廷、后妃等制度也日益完备起来。西夏的职官制度,主要是模仿宋朝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在朝廷“官分文武班,……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又仿宋朝二十四司设十六司,隶属新设的尚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地方,西夏基本上沿袭了唐宋的行政建制,州一级设刺史、通判,县一级设县令等官,在军事要冲和边防地区升州为府、郡。出于军事需要,县以下多设城、堡、寨。西夏主要实行部落兵制即兵民合一的制度,常备军有宿卫皇宫的卫戍军、在作战中执行掳掠人口任务的擒生军、冲锋陷阵的铁鹞子(骑兵)和发射炮石的泼喜(炮兵)等。地方上的军事指挥机构,是以黄河为界的左、右厢所属的12监军司,各有固定的治所和管辖范围,分别设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由党项族豪右担任。
    党项族原来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畜牧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家专门设有“群牧司”,管理全国的畜牧生产。各类牲畜和畜产品不仅满足了党项等各族人民的生活需求,而且成为西夏对外经济交往中最主要的商品。西夏农业经济是在攻占兴、灵及河西走廊各州以后发展起来的。西夏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鼓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甚至由国家提供武装保护,向适于农耕的北宋境内侵耕。西夏农业生产发展的突出表现,是公私粮食储备的增加。西夏的手工业主要由官府控制,毛织、冶铁和兵器制造、制盐、制瓷、印刷业比较发达,其中毛织业是各族民户最普遍的家庭手工业,所生产的毡、毯等毛织品十分名贵,是对外输出的重要商品。西夏出产的青、白盐,是西夏财用的主要来源,以质优价廉受到北宋边地民户的欢迎。
    西夏境内商业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城市商业的繁荣,除了都城兴庆之外,如凉州、瓜州等城市都是商贾辐辏、交易频繁的所在。为了适应商业交换的需要,西夏不仅使用从宋、金进口的钱币,还陆续铸造了大批带有汉文和西夏文的年号钱。西夏先后与北宋、辽、金进行朝贡贸易和榷场贸易,西夏还利用控制东西交通要冲河西走廊的有利条件,从事转手贸易,从中获取利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