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佃关系变化与农业经济繁荣】 北宋开国以来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快了土地兼并的发展。特别是南宋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贫富分化的扩大,土地兼并更加严重,不过这种土地兼并主要是通过土地买卖的形式实现的,表明宋代的土地私有权进一步得以强化。
到了宋代,“契约性”租佃关系基本上取代了以前的“私属性”租佃关系。地租形态仍主要以实物地租为主,其中又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虽然分成租仍占据极大比例,但在一些粮食产量比较稳定的地方, 定额租日渐流行,承租者获得了较大的经营自主权。这种契约性租佃关系,从本质上说虽然仍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凭据,但它毕竟对主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因此,在这种租佃制度下,客户对于地主、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生产热情也相对提高,这也成为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条件。
北宋建立以来社会局面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统治阶级采取的有利于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在两浙等沿江沿湖地带,圩田得到进一步开发,使大片低洼易涝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在河东、湖南、福建等山区,农民大量开垦“梯田”;北方农民利用北方河流雨季含泥沙量大的特点,有计划地决水淤灌,变斥卤为良田;沿海农民还在海边筑堤围垦开发涂田,引陂塘水冲灌盐碱地开发海田;在江河湖海之滨还有葑田和沙田等。至天禧五年(1021),北宋全国的耕地面积迅速扩大至五百二十余万顷。尤其是太湖流域,历经多年开发,成为两宋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人称“苏常熟,天下足”。
北宋时,龙骨翻车(脚踏、牛车)已相当普及,高转筒车(即水轮,水力运转)亦开始盛行。灌溉器具使用之普及与变化,与南部耕地的扩展,与水乡圩田和山乡梯田制的发达,有密切的关系。许多农业生产工具也有了新的改进和发展,农耕技术比前代更加进步,从耕地整治、施肥、除草、虫害防止到轮作复种等耕作制度的水平都有明显改进,集约化的经营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宋代以前,北方以种植粟、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宋太宗时起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增加粮食产量,在河北、河东等北方地区推广种植水稻,把福建路的优良早稻占城稻引种到江淮等地。在长江以南丘陵地区推广种植粟、麦、桼、豆等粮食品种,至南宋时,四川、福建等地已经普遍种麦,有的地方形成稻麦两作制。
经济作物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棉花种植在闽广地区逐渐盛行,并向江淮流域推进。茶叶的种植在秦岭、两淮以南已经十分普遍,出现了专门种植和加工茶叶的园户,有的园户年产茶数万斤,需雇工从事生产,茶税已经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川、广、浙、闽等甘蔗产区出现了专门种蔗制糖的糖霜户。
【雇佣劳动关系和手工业生产的进步】宋代的官私手工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的数量质量都已经远远超出前代。官营手工业仍然占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又分为个体手工业者和手工业作坊两种经营方式。雇工劳动普遍存在于宋代手工业生产的许多行业之中,就连官营手工业作坊中的工匠也主要是招募而来的和雇匠,这就使手工工匠对官府及作坊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
北宋矿冶业在北方以煤铁的开采为多,南方则以有色金属的冶炼为主。至宋英宗治平年间,全国各类矿冶(不包括煤矿)已达271所。信州(今江西上饶西北)铅山盛产铜、铅,经常在这里从事开采冶炼的工匠就有十余万人。宋神宗以后,将原来官府向矿冶主征收的实物税由“课额制”变为“抽分制”,既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增加了官府的矿税收入。
宋代纺织业仍以丝织业最为发达,又以四川和两浙水平最高,特别是南宋时期,以两浙路为中心的东南地区丝织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全国占第一位。北宋以后,在两广、福建及江浙地区棉花种植发展的基础上,棉纺织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至南宋,棉纺织品已经在众多纺织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制瓷业中能够代表其高超技术水平的是定、汝、官、钧、哥五大名窑。
宋代的造船业,因与内河航运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相适应也迅速发展起来。宋神宗时已经造出适合内河航行的“万石船” ,载重量约660吨。海船的建造技术也有很大提高,并已经使用隔离舱的装置。南宋以后,为适应江防、海防的需要,各种战船的建造发展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是“车船”。
由于宋代社会生活对纸张的大量需求,推动了造纸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提高。纸张不仅用为书写材料,而且用来印造纸币,制作纸衣、纸帐、纸被、纸甲等。造纸的原料也不再以麻为主,藤、楮、竹、稻草、麦秸都被用于造纸,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形成了歙州、四川、两浙等著名的产纸区,涌现出各具风格的著名纸品。
宋代文化教育事业的空前发展,带动了雕版印刷业的繁荣,汴京、成都、福建、两浙等地都是当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又借助于当地发达的造纸业等物质基础,成为闻名全国的印刷业中心。宋代官府主持雕印的书籍称官刻本,民间所刻称坊刻本。两宋的国子监不仅是全国最高的教育机构,而且是主持官刻本书籍雕印的机构,所雕印的北、南监本,刻工高超,装潢精美,纸墨俱佳,号称“天下第一”。
【都市发展与商业繁荣】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宋代的商业贸易也随之繁荣起来,涌现了许多人口众多的商业城市,至宋徽宗崇宁年间( 1068— 1077) ,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已经有50多个,都城汴京的人口已达百万以上。与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相适应,唐代坊、市有别的城市功能性格局,在经历了晚唐、五代和宋初的发展后逐渐被打破,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城市的商业功能进一步提升。汴京城中的商业经营活动除了白天全天进行外,还有夜市和晓市,而最繁华的商业区则通宵经营。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汴京城内外和汴河两岸商贩云集、交易繁忙的景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