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制度
旧俗与汉法
“会西北籓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高)智耀入见,请行,帝问所答,画一敷对,称旨,即日遣就道。”(《元史》卷125,《高智耀传》)
元朝官制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访司。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元史》卷八五《百官志一》)
提防汉官
“元朝天下,长官皆其国人是用。至于风纪之司,又杜绝不用汉人南人。宥密之机,又绝不预闻矣。其海宇虽在混一之天,而肝胆实有胡越之间。”(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下,《杂俎篇》)
仕进之路
“大凡今仕惟三途,一由宿卫,一由儒,一由吏。由宿卫者,言出中禁,中书奉行制敕而已,十之一。”(姚燧《牧庵集》卷四)
行省制度
“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卷九一,《百官志》)
地方与达鲁花赤
“元分天下为十一省二十三道。每州皆为路。在内为中书省。在外为行中书省。……元路、州、县各立长官曰达鲁花赤。掌印信。以总一府一县之治。判署则用正官。在府则总管。在县则县尹。达鲁花犹华言荷包上压口捺子也。亦由古言总辖之比。”(叶子奇:《草木子》卷之三下)
元代驿站
“站赤者,国朝驿传之名也。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引车;水则以舟。其应给驿者,皆以玺书,而军务大事之急者,又以金字圆符为信,银字者次之。其符信皆天府掌之。其出给在外者,皆国人之为官长者主之,他官不得与也。马数多寡,视官品高下,公事大小。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事毕则以符信归诸所受之府。……我国家疆理之大,东渐西被,暨于朔南。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通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此又总纲挈维之大机也。”(《永乐大典》卷19416,《经世大典.站赤》)
疆域版图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
二、社会经济
蒙古由来
“蒙国者,在女真之东北,唐谓之蒙兀部,金人谓 之蒙兀,亦谓之萌骨。”(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9,《鞑靼款塞》)
部落纷争
“有星的天空旋转,诸部落在混战,没有人进入自己的卧室,都去相互抢劫。有草皮的大地翻转,诸部落纷战,没有人睡进自己的被窝,都去相互攻杀。”(《蒙古秘史》第254节)
农业政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