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课程学习>>翻译概述
翻译概述--Part II 补充阅读--第二页
( 1.试论翻译原则三要素
 
                                    可接受性

    翻译时,把意思表达出来,即注意传意性,实际上只完成了任务的一半。另一半则取决于信息接收人对译文的接受程度,也就是可接受性。译文的可接受性 (acceptability) 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能否完全理解,译文是否明白易懂。可接受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翻译的效果,即读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因而可接受性也是翻译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一.可接受性低劣的主要原因

    1 .语言因素

    产生可接受性低劣,使译文看不懂的主要原因是译者太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为只有逐词翻译才算忠实,原文的说法只要直接翻译过来,译文读者就会明白,就能接受。这是非常错误的,其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eg : (1) This is a fine kettle of fish!

    I forgot my book .

    译文 A :这是很好的一壶鱼 ! 我的书忘了。

    B :真糟糕,我忘了带书。

    (2) 他是个大肚汉。

    译文 A : He is a man with a big stomach.

    B: He is a big eater.

    以上两例译文中, A 都是将原文的说法直接翻译过来。结果,例(1) 中国读者看不懂,例 (2) 意思错了。

    2 .文化因素

    影响读者可接受性的还有文化因素 ? 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cs) 的观点来看,语言是不能脱离文化的,语际交流实际上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不同是不可避免的现实,这也常常是造成译文看不懂的另一原因。因此,译者翻译时,应该考虑到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在表达时作适当的调整。否则很容易出现由于文化不同,译文看不懂的现象。如“ Good Friday ” 是指复活节前的一个星期五,即耶稣受难的那一天。如果照字面译成“好星期五”,中国人看了会莫名其妙。又如将“解放前”英译为“ before liberation ”是天经地义的。这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经常阅读中国书报的英语读者是明白的。但对于占绝大多数的其他英语读者就不一定很清楚。因为汉语“解放前”有两层意思:政治上,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即旧社会,中国人处在水深火热、饥寒交迫的悲惨境地的时候;时间上,指 1949 年之前。不懂得中国文化的英语读者从“ Before liberation ”一词看不出以上两层含义,所以无法理解。因此,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考虑,为了让英语读者都能理解,“解放前”一词英译时,如果强调政治情况,可译为“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 s Republic o f Chi na ”,若只需强调时间,不妨译成¨ before 1949 ” 。

    由此可见,文化差异是值得译者注意的重要因素。翻译时,译者应该考虑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充分估计这种差异可能导致的理解困难,尽量避免读者的误解。

二.如何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要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首先使译文符合译语的语言习惯,否则就会使人感到别扭。

    eg : (1) In case of fire, use stairs.

    Don ' t use the elevator.

    这句话若译成:“如遇火灾,请走楼梯,勿乘电梯。”读起来就很别扭。应该照汉语习惯把这句话译成:如遇火灾,请走楼梯,勿乘电梯。

    ( 2 )买一送一。

    If you buy one, we'll give you another.

    这是中国式的说法,应该根据英语的习惯译成:

    Buy one, get one free.

    有经验的翻译者常常有这样的体验:翻译要根据译语的习惯说法,如果译者不知道这个意思在译语中该怎样表达,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比如翻译“ contact lens ” 时,应该知道中国人把这种东西叫做 “隐形眼镜”,否则,若照字面翻译成“接触镜片”,就没有人能看懂了。

    如果原文的一些词语在译语中没有这种说法,翻译就比较困难。如 40 年代我国一直从美国进口 powered whole milk ,直到后来我国自己生产奶粉,才知道最好的译名是“全脂奶粉”。

    多数情况下,有些说法原语有,译语却没有。于是只能靠“借用”或“创造”。如翻译“一箭双雕”可以借用英语的类似说法“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 但有时借用的说法与原意稍有出入,需要做一些调整。如 “ Nothing can be made out of nothing . ” 译成 “ 不能从无做出有来 ” 就不是十分贴切。若译为 “ 巧 妇难为 无米之炊”也不太理想 ,因为原文并无 “ 巧妇 ”之意 。这时 可 做一些调整,如译为 “ 无米之炊是做不出来的。 ”

    创 造 译语 原来没有的 说 法,要倍加小心、 谨 慎从事。除去 不失原义外,要特别注意使翻译出 来的 说 法能 为译文读者所接受。即创造出来的词语 要 接近译语的表达方式,虽然译语没有这种说法,但人们一看也能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eg : Tommy answered nothing . Father asked him if the cat had got his tongue .

    汤美没有回答,父亲问他是不是舌头让猫叨走

    汉语中并没有 “ 舌头让猫叨走 ” ( 指不说话 ) 这种说 法,但这种译法和汉语 表达方式接近,中国人一看也能明白它的意思。又如毛泽东著作中用了“ 纸老虎 ”一词,我国出版的英语书刊译为 paper tiger , 英语读者也能明白这个意思。
 
第2页 共5页 跳到第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