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把可接受性提到新高度
既然是为了传意,翻译时在理解原意之屋,歪妨脱离壕文的用词结构,从译语中寻找最恰当的词语把原意表达出来。
eg : (1)Grand Opening 开业 大吉
(2)Come to see me whenever you need my help. 有事只管来找我。
( 不译成 “ 什么时候需要我帮助,就来找我。 ” )
(3)Translate literally, if possible , or appeal to free translation .
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就意译。
( 不译成 “ 如果可能,就直译 ; 否则,就采取意译。 ” )
(4) 请喝王朝白葡萄酒。 Enjoy Dynasty.
( 不译成 “ please drink Dynasty . ” )
(5) 太贵了。 That ' s too much .
( 不译成 “ That ' s very expensive. ” )
(6)( 快来买呀, ) 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So it is now 0r never .
相似性
一、相同还是相似
翻译的第三个原则是相似性 (similarity) ,即译文应力求与原文相似。的确,翻译有时会 出 现译文与原文在某方面 ( 如意义 ) 相同的情况。但 在大 多薮情况 下 ,只能做到相似。这固然是由于 两 种语音的表达方式、习惯不同,但使用不同语言 的人 ,其文化背景不同也往往造成译文达不到与原文完全相同的境地。例如 “工 作证 ” 英语叫 “ ID card ”,但“ ID card ” 还可指学生证,医疗证或其它表明身份的证件。若把 “ ID card ” 译成 “ 身份证 ” ,它又和中国的身份证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是由公安部门颁发,上面并未 注明 职业 、工作或学 习单位。而 “ ID card ”是 由单位发放,上面不注明 出生 年月和住址。把 “工 作证 ” 、 “学生证 ” 译 成 “ ID card ” ,或把 “ ID card ” 译成 “ 身份证 ” 都只是相似而不等同。
二、相似的表现方面
相似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内容相似、形态相似、文体相似及风格相似。内容相似指译文在思想内容、艺术效果、读者感受等方面与原文相似。形态相似是指译文在用词、句子结构、表现方式以及修辞手法诸方面与原文相似。文体相似是指译文必须使用与原文近似的文体。如原文高雅,译文也要高雅,原文粗俗,译文也要粗俗多原文对不同的人物用了不同的格调。译文也要有所反映。文学作品尤应如此。这样,译文读者才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三、相似性居第二位
实际上,要使译文在各方面都做到与原文相似是办不到的,只能做到在某些方面相似。从传意性、 可 接受性和相似性三者的重要性来说,前二者是占主导地位的,相似性居第二位。如以下例句中,译文 A 是不可取的:
(1) 0f course , alcohol and tobacco were forbidden .
A :当然,酒精和烟草是被禁止的。 ( 传意性差 )
B :喝酒和吸烟是绝对不允许的。
(2)When will he be available?
A :他什么时候可以达到 ?( 可接受性差 )
B :他什么时候在家 ?
四、在不损害传意性和可接受性的情况下,相似性越高越好。
然而,相似性毕竟是翻译的重要原则之一,译者在不损害传意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下,应该争取译文多与原文相似。
eg : (1)Are you a father?
A :你是父亲吗 ?
B :你有孩子吗 ?
C :你当爸爸了吧 ?
(2)Thank you for not smoking.
A :谢谢你不吸烟。
B :请勿吸烟。
c :请勿吸烟,谢谢。
以上译文中, A 句注意了传意性和相似性,但可接受性不好,是不可取的。 B 句注意了传意性和可接受性,是合格的译文。 c 句在保证传意性和可接受性的基础上,加强了相似性,因而是最恰当的
本文所论述的翻译原则三要素,即传意性、可接受性及相似性,并不是简单的、固定的模式,在日常工作中应灵活掌握运用。要做好翻译工作,译者不仅应具备语言知识,而且需要了解文化背景,以及所用语言民族的风俗、习惯。只有经过译者的不懈努力、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从而达到翻译的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