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课程学习>>词语对等 | ||||||
词语对等--Part I 课文学习--第二页
( Equivalence at Word Level ) |
||||||
但有些英语词可以同 “pull” 搭配,它的汉语对等词不能同“拉”搭配,而汉语有些词可以同“拉”搭配,它的英语对等词却不能同“ pull” 搭配,翻译时必须换用别的词。如: pull a tooth 拔牙 pull in (车)进站 pull round 恢复健康 pull together 齐心协力 pun off a plan 努力实现计划 拉拉手 shake hands 拉拉队 cheering squad 拉肚子 diarrhea 拉选票 canvass 拉倒 forget about it 由此可见, “ 拉 ” 和 “pull” 只有一小部分词义对等,大部分词义并不对等,翻译时要用别的词来表达,所以这两个词只是部分对等。 部分对等词视其对等程度又可分为完全对等和不完全对等两种。对等词在其对等的词义上大部分是意义相同的、吻合的,如“ breakfast” 和 “ 早饭 ” , “ 委员会 ” 和 “committee” 。这种对等叫做完全对等。但有的对等词所表达的词义并不完全相同,它们或词义范围不同,或两词所表达的含义有所差异,不太一致。 (一)词义范围不同: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角度、方法就有差别,两种语言的词汇所概括的面就有宽窄的不同。如 汉语“工厂”一词可用来包括英语 factory , plant , mill , works 四个词。 “ 明显 ” 一词包括英语 evidently . apparently , obviously 三词的含义。英语的“ uncle” 就包括了汉语的“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等,最多的时候一个英语称谓包含了八个汉语称谓,如 cousin 相当汉语八个词: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英语 marry 一词既可以表示嫁又可以表示娶。 wife 可用来表达汉语的妻子、夫人、爱人、老婆等等。 也就是说,相当于某语言一个词的,另一语言中有几个同义词,所指的事物是一致的,但是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或是语气上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不论什么场合都可以用 wife ,汉语中的 “ 妻子 ” 大体上与之相当,但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上下文中,就需要用“夫人”、“爱人”、“老婆”、“内人”、“老伴”、“女人”、“媳妇”以至更为口语化的“家里的”、“我们那口子”、“堂客”、“家主婆”等等。例如在这一句中: The Scotch gardener…and his Scotch wife and his Scotch children…were forced to migrate with their goods and their chatteIs… (W . M . Thackeray , Vanity Fair) ( 译文 ) 那苏格兰花匠……和他的苏格兰女人跟苏格兰孩子,如今他们只得带着自己的家具什物搬出去。 ( 杨必译 ) 如果是“苏格兰妻子”在这里就显然不如“苏格兰女人”贴切。而从汉语译为英语也有同样的问题。例如“老婆”,在不同上下文中,就有可能分别译为 wife 、 woman 、 help — mate 、 better half 等等。英语以同义词丰富著称,选择范围更广。当然,不论是英译汉,汉译英,都必须对于各种同义词有直接的语感,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汉语中的 “ 酒 ” 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葡萄酒、威士忌、啤酒、白酒等, “ 酒 ” 是上义词,而 “ 白酒 ” 等构成 “ 酒 ” 的下义词。在英语中,可以找到 “wine”( 葡萄酒 ) 、 “whisky”( 威士忌 ) 、 “beer''( 啤酒 ) 等这样的下义词。但却没有与酒对应的上义词存在。于是在翻译 “ 酒文化 ” 这样的词语时便有了麻烦。同样的道理,在英语中有很多词语与汉语 “ 杯子 ” 的下义词相对应,如: glass( 玻璃杯 ) 、 cup( 茶杯 ) 、 tumbler( 平底大玻璃杯 ) 等,但很难找到与 “ 杯子 ” 相对等的词语,因此在翻译像 “ 我买了十只杯子 ” 这样简单的句子时,也碰到了麻烦,因为必须弄清楚这里的杯子到底是 glass 还是 cup ,或是其他的什么东西。 这种现象有时是同文化密切相关的,某种文化社会如果对某类事物非常重视,或某类事物对某种文化社会非常重要,这种文化的语言往往就会产生许多下义词来描述这类事物。在英语和汉语之间,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亲属的称谓了。众所周知,汉语中对亲属的称谓要远远多于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因为汉语亲属称谓不仅分父系的还分母系的,在同辈中还要分长幼。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的中国社会注重家族概念,往往几代人同堂,同时封建礼教又要求长幼有序。因此处于家谱体系中不同地位的人须有不同的称谓才不至于混淆。这样英语里的“ sister ”就包括汉语的 “ 姐姐,妹妹 ” ,如果原文所指是姐姐和妹妹不止一人,翻译时还可以用含糊的“姐姐”对付,但是像 He received a letter from his sister 这样的句子,译成汉语非得明确究竟是姐姐还是妹妹不可,因为汉语习惯于明确长幼。“接到他的姐姐来信”这样的话,用以指一个姐姐或妹妹是不可思议的。 同样的道理,传统的中国是个农业社会,稻米是中国的主食之一。因而,汉语中关于稻米的词汇很多,而在英语世界中,稻米的地位相对而言就不那么重要,因而相应的词汇就少。在英语中, rice 即表示生长在田里的“稻”,也表示加工后的“米”,还表示煮熟的“米饭”。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也创造了许多同烹饪有关的词汇,如光炒菜的技法就有煎、炒、炸、煸、炝等不同的词汇,而所有这些动作在英语中只用 fry 一个词就全部包括了。 英语 teenager 和“青少年”对等,英语 teenager 指 13 岁至 19 岁的人,汉语 “ 青少年 ” 范围较广,可以指从八九岁到二十余岁的人。汉语“知识分子”指上过学有知识的人,而英语 intellectual 则指有学问的、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英语 scholar 指正在学习的人,也包括有学问的人,而汉语的“学者”则指学识渊博的人。英语 Commander 可以译成“司令”,也可以译成“司令员”,在有的上下文中还可以译成“指挥官”或“指挥员”; leader 可以是“领袖”,也可以是“领导人”,甚至是“头头” ----- 指的都是同一个人,但用词呆板,译文就含糊、乏味。反之,用词恰如其分,符合身份、场合,就显得既准确又生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