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课程学习>>词语对等
词语对等--Part I 课文学习--第四页
Equivalence at Word Level
 
    以上谈及的基本没有涉及两个方向的交互对应关系。如果把这种因素考虑进去,显然词汇对应关系就会更加复杂得多。也就是说,如果考虑到双方的多义情况,词汇之间的所谓“对等”关系牵涉的不是少数几个词,而是一大串表面看来互相没有联系的词。任何语言中都很少绝对的同义词,不同的词必然有不同的细微涵义、色彩、习惯用法等等,而这种差别是不可能借助所谓的“对等词”来弄清楚的。譬如说,记住 say 是“说”、 speak 是“讲”等等,那就不仅是死板的问题,错误必然难免。只有认识到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忘掉那些不符事实的等式,每次翻译都从实际的上下文和语言习惯出发,才有可能既灵活而又准确。

    实际上,任何复杂的图表,也难于充分表现实际上的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不论罗列多少同义词,也未必能把活的语言全都包括进去。例如,“他和你说了吗 ? ”这样一句话,如果指的是托第三者 ( 他 ) 转告什么事,译成“ Did he speak to you? ”就会引起误会,而要译成“ Did he give you the message ?”之类的话才比较接近,而这里头根本没有什么和“说”相当的词。

    当然,在活的语言中,词语含义是会发生变化的,例如汉语“骄傲”本是贬义词,但是现在在某些上下文中可以变成褒义词,例如“你是我们的骄傲”。这种变化有的是翻译工作者促成的,往往是借用外语相当词语的涵义来填补本族语言中的空白,这个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三.词的不对等

    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有时 SL ( source language )中有些词在 TL(target language) 中没有与之相当的对等词。这种没有对等词的情况在翻译中是屡见不鲜的。鲁迅曾经说,翻译时“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鲁迅所说的“却没有”就是因为汉语没有这个词的对等词。有人把这种某种语言的词汇所指的概念在另一种语言社会里不存在,因而缺少对等的词汇的现象称为“词汇缺省”。这种例子在英语和汉语之间是非常多的,而且也常常给翻译工作者带来困难。对于甲语言中没有与之相当的乙语言对等词,就需要创造。若不创造则只能用解释来进行释义,但解释不是对等,也不能叫翻译。

    在英汉两个语种的词汇中,都存在着没有对应关系的情况。英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目前在汉语里还找不到最后确定的对应词来表达。这主要是表示具体的人或事,或表示某些抽象概念的词汇,以及一些新词,包括专有名词、术语和一些反映英美社会特殊风气及事物的词。

    例如 paparazzi( 单数为 paparazzo) 。它来源于意大利语,意思是“嗡嗡叫的昆虫”,后用来指专门追逐名人或富人,偷拍其照片的记者。英国前王妃戴安娜(Princess Diana) 在巴黎塞纳河 (the Seine River) 畔遇车祸后 , 此词就成了个时髦词,在报刊、杂志上频频出现。翻译汉语时,通常取其音译“帕帕拉齐”并加以解释。同样,汉语中的“老师”作为一种礼貌的称谓,在英语中是没有对应词的。除非对教授,在姓名前冠以 professor ;一般都以 Mr. 或 Ms 相称,或当面尊称 sir , ma'am 。在美国,对老师直呼其名也很普遍,但不能称 teacher 。

    在动物学领域,英美动物学家把所有动物分成三大类,即predator,prey和scavenger 。 predator指靠捕食其它动物为生的,如虎、狼。 prey 是指为其它动物所捕食的,如野兔、山羊。 scavenger 是指自己不杀生,专吃别的动物杀死的动物的,如秃鹫、鬣狗。而中国动物学家没有这种分法,因而这三个词汉语都没有相应的对等词。翻译时就需要创造,或用解释来进行释义。如:

    predator 以猎食其它动物为生的动物

    prey 被别的动物捕食的动物

    scavenger 吃死动物的动物

    这种释义清楚明确,也可以为读者所接受,但不是翻译。这时需要进行创造。创造时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意思准确明白,一是易为 TL 读者所接受。如把 predator 译为 “ 掠夺者 ” 或 “ 掠夺动物 ” ,就不能为汉语读者所接受。因为读者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若把 predator 译为 “ 食肉动物 ” , prey 译为 “ 食草动物 ” ,这种译法可以为汉语读者所接受,但意思不确切。因为 predator 的主要特点是 “ 杀生 ” ,不是 “ 食肉 ” 。老鼠偷吃也包括肉食,但不杀生,不能算 predator 。 prey 的特点是 “ 被吃 ” 而不是 “ 吃草 ” 。有的动物既是 predator( 因捕食其它动物 ) 又是 prey( 被另一动物捕食 ) ,如蛇吃青蛙、田鼠, 是 predator ,但又被鹰吃,所以又是 prey 。又如有人把 predator 译成 “ 猛兽 ” 、 “ 猛禽 ” ,这当然符合汉语习惯,因汉语本来就有猛兽、猛禽这类词,但用它来翻译 predator 不合适,也不准确。蜘蛛是 predator ,但它既不是猛禽更不是猛兽。麻雀有时也捕食小虫,也是 predator ,但谁也不把麻雀叫做猛禽。有人把 scavenger 译成 “ 食腐动物 ” ,这也不准确。 因为从汉语字面上看给人一种印象,即这种动物专吃腐烂的食物。其实不然。 scavenger 的特点是它自 己不杀生,而专吃别的动物杀死后吃剩下的东西,并不是吃腐烂的尸体。因此上述几种译法都不理想,都是不可取的。

    根据上述原则可以考虑把这三个词翻译如下:

    predator 猎食动物

    prey 被食动物

    scavenger 食尸动物

    对于没有对等词的 SL 词,译成 TL 时,除去创造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用音译加注。如笔者曾把 pulque 一词译成 “ 葡克水 ” ,然后加上脚注 “ 一种墨西哥人常喝的用龙舌兰汁做成的饮料,香甜可口 ” 。

    英语社会和汉语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它们之间有相通的地方,也有短时间很难沟通的地方。例如,中国的道教文化,阴阳八卦思想以及同农业社会密切相关的二十四节气等等,对英语社会而言,都非常陌生,因而与之有关的许多词汇就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表达法,如:还愿、来世、太极、惊蛰、三九等。同样,与英语社会的基督教文化有关的词汇也给翻译带来一定的麻烦,例如,英语中的 vicar, priest , churchman , clergy , blackcoat , chaplain , minister , pastor 等词汇之间的差异就很难翻译出来了,很多情况下只好笼统地把它们译成“牧师”。

 
第4页 共5页 跳到第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