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课程学习>>语序与翻译
语序与翻译--Part II 补充阅读--第五页
( 英汉语序选择因素初探 )
 
四、重心平衡原则

    句子的某一成份与其他成份相比,如果音节过多或语法结构复杂,放在正常语序的位置,会延长前后成份的距离,给人一种重量分布不均的感觉。在这种心理因素作用下 , 发话者就有意识地改变语序,把较重的成份从原来的位置移出,单独构成一个语调组,以此求得重心的平衡。不同的语言将重心移出后,放的位置可能不同。英语多采用重心后移的手段,即末端重量原则,汉语则往往倾向于重心前移。

    英语的主语和宾语如果较长,影响后继成份 ( 如谓语或状语 ) 的出现,就可将其放到句尾,而外移留下的空位常用 it 填充。例:

    (57)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58) We have found it quite obvious that the wings and legs animals have are made to resist the force of gravity

    有时状语从句与主句的次序也受重心影响:

    (59)1 waited until he came back from schoo1 .

    ( 比较: Until he came back from school 1 waited . )

    后置定语与名词词组中心词之间的非连续成份现象,也多为了避免头重脚轻:

    (60) The time has come when ordinary people can use electric computers both in the office and at home

    主动句与被动句的选择 ( 即:施动与受动的次序 ) 有时也受重心平衡原则的支配,如:

    (61)Keats was fascinated by the art and literature of the ancient Greece . ( 比较: The art and literature of the ancient Greece fascinated Keats . )

    有人形容英语这种重心后移的结构为“金字塔”形,尤其在书面语中,先短后长、由轻及重的趋势非常明显。与此相反,汉语用以保持平衡的方法是重心前移,即较长较复杂的成份先说,较短较简单的成份后叙,前移留出的空位常由相应代词填充 ( 有时也可不用 ) 。

    例:

    (62) 揭穿这种老八股、老教条的丑态给人民看,号召人民起来反对老八股、老教条 ,这就是五·四运动一个极大的功绩。 ( 毛泽东 )

    (63) 读书用心而又勤于教学的秀石 ,这里向你致意 !( 许国璋评《英美报刊选读》 )

    (64) 我们认为适当地照顾原文语言的特色,同时又尽可能译成纯洁的中文, ( 这 ) 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汉语语法把这种前移的成份叫作外位语,可见其作用主要是为了保持句子的平衡感。那种认为外位结构的出现,是为了强调外位语的观点,看来不符合实际情况,至少不够全面。

    汉语之所以采取重心前移的手段来保持平衡,可能主要是缺乏可以指后的代词 ( 即预指代词 ) ,即不可能象英语那样先出代词,再把其所指的成份移到后面娓娓道来。汉语只能采取重心前移,使句尾封闭,作逆线性延伸,而英语则句尾开放,后续或后移的成份可以很长,呈良好的顺线性延伸。
 
第5页 共6页 跳到第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