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课程学习>>习语的翻译 | ||||||
习语的翻译--Part II 补充阅读--第二页
(一)浅淡谚语的翻译 |
||||||
·沉默是金。 Silence is gold. 2.1.2 意译 谚语与民族文化关系密切,相当一部分谚语民族文化色彩浓重,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则译文牵强附会,喻义也不容易为译语读者所理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舍 弃原语的表达方式,采用意译法,以简洁精练的语句译出喻义。如: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 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 不了解该谚语产生的背景知识的译语读者,难以理解直译译文:“ 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此地无银三百两。 A guilty person gives himself away by conspicuously protesting his innocence. 此谚出自民间故事,没有读过该故事的读者不可能理解:“ No 300 tails of silver buried here ”的喻意。 2.1.3 套译 有少数谚语,基于汉英两种文化的共核成分,彼此之问存在着对应的形式 , 这时可采用套译的办法进行翻译;套译的谚语,译语读者对其中的比喻形象比较熟悉,因此易于为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当然有时因汉英文化差异,汉语谚语中的比喻形象也往往需要相应的转换。如: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尚没水吃。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One man may steal a horse , while another may not look over the hedge . 2.2 英文谚语的汉译 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方形式 , 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它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见英语谚语 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2.2.1 直译 如果所要翻译的谚语喻义清新,形象逼真,按其字面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喻义来,则可直译。这样做既能较完善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一举两得,请看下面的译例,如: ·Money talks . 钱能通神。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 金钱是万恶之源。 2.2.2 意译 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因此,在翻译时,应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喻意相同或效果相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来表达,则会使译文形象生动,准确达意。请看下列各例,如: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 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 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 绸缪”。 ·Murder will out . 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2.2.3 套译 有些英语谚语虽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和其相对的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而且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但他们的喻义却相互吻合,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相似,汉译这些英语谚语时,常常需要“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即采形象近似的汉语成语意译。如: ·Two is company, but three is none. 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Once bitten , twice shy.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