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课程学习>>语篇翻译
语篇翻译--Part I 课文学习--第三页
Text and Translation
 
 2.1.2 意合与形合

    英汉语篇还有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方式的悟性和意合 (parataxis) 与理性和形合( hypotaxis )的不同,悟性意合的典型是古汉语,它以言简意赅、凌虚传神、模糊隐约为特征,对其理性分析的解读真是“千差万别”!真正的把握似乎只能靠感悟,就是现代汉语也不乏其例:

    牡丹江水,汹涌澎湃,万马奔腾,一泻千里。

    Waves upon waves, the Peony River rushed violently down its long course like a horse galloping.

    再如:

    The lion eats the zebra that eats the grass. The snake catches the toad that eats the insect that nibbles the green leaves.

    狮子吃斑马,斑马吃草。蛇吃癞蛤蟆,癞蛤蟆吃虫子,虫子吃绿叶。

    可见,意合与形合之别其实也就是语篇连贯的隐显的不同。汉语的意合无需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和句子内涵意义的逻辑联系(或靠各种语境和语用因素),便能构成连贯的语篇;英语则往往少不了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即从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整体。

 2.1.3 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与以上两点密切相关,中西方思维还存在着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的差别。中国人讲天人合一、人法自然、万物皆备于我,所以凡事凡物都有很强的主体参与意识,语言表现上多以“人”作主语。西方人由理性的分析而执着于主客分离和区别,所以一方面或以“人”这个主体为主语,或以事物这个客体为主语,对之进行客观、冷静的剖析和描述;这就导致了英汉语篇主语、主位或重心的差异,例:

    近年来热情的 读者 纷纷致函各地方报纸,对北京的城市建设提出了种种建议。

    In recent years local newspapers have been sprinkled with passionate letters advising various suggestions o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Beijing .

    另例:

    It has long been maintained that it was only during his Harvard graduate years that Eliot developed his interest in primitive cultures.

    人们 长期以来坚持认为,艾略特对原始文化的兴趣是他在哈佛读研究生的岁月里培养起来的。

    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的差异也造成了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不同。如:

    During this period an intense competition developed between research workers in Australia and in America , and basic discoveries followed one another in rapid succession.

    这期间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研究工作者开展了紧张的竞赛,因而,基础性的发现接而连三涌现出来。

    此处英语两分句的衔接,用的是 and ,属于添加性连接,译成汉语却换了因果性连接;如果照抄原文译作“而且”,显然有欠准确,没有吃透原文的本义。造成这种差异的关键,就在于头一分句的主语、主位的不同:英文是客观性的 competition ,汉语是主体“研究工作者”。这一差异似乎不好统一起来;若把中译改为“ …… 竞争在 …… 研究工作者之间发展 ……”, 肯定就不自然、不地道了。

    英汉语的这种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的差异,当然不是绝对的;两种语言文化在不断扩大的交流中,这方面的互相吸收也是肯定无疑的。 英汉语言、文化和思维方面亦总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2.2 分析语篇的主题

    语篇一般都要围绕一定的主题或话题展开,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组合。找出语篇的主旨大意,可以把握整个语篇的思想脉络,这对于实现原文和译文的意义对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平衡段落结构上的差异。

 2.2.1 英汉段落结构的差异

    英语的分段要比汉语严格,一般说来,英语的每个段落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 (topic) 来写的。一些英语写作教材更是严格要求:“为了达到思想和情感的一致性,段落不能含有任何冗余的东西。作者必须把那些虽然真实却与主题无关的多余内容删除掉。这些内容破坏一致性,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Hall , p . 188)(In pursuing unity of thought and of feeling . the paragraph must contain nothing extraneous . The writer must omit the odd fact which happens to be true , but which is irrelevant to the topic . The odd fact violates unity , and distracts the reader) 。

    相对而言,汉语的分段并不严格,段落的长度也比英语要短一些。汉语作为一种“语义型”语言,无论句子还是段落,很大程度上都表现为一种以意合法为主要手段的意念流 (stream of notion) 。句子与句子之间没有明显的标记,而分段也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对源远流长、雄威奇险的黄河景象的生动写照。 ||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五千多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等九个省区,到山东省注入渤海。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时候,夹带着大量的泥沙,水色浑黄,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沙河。“黄河”,就是由此而得名的。

    这一段话为一个自然段,但以 || 为界完全可以分成两个自然段,前一段是诗人对黄河的描写,后一段是对黄河的介绍。

 
第3页 共12页 跳到第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