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  学习要点 |  关 键 词 |  知 识 点

叙述语气

一、叙述语气的涵义

所谓叙述语气也就是讲述者在讲述故事时所使用的口气。讲述者担负着讲述小说的任务。他与作者、人称、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难以说清。他可以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也可以用第三人称、甚至用第二人称来讲述故事。他与作者的关系,亲则可以在观念上、在对人物、故事的评价上与作者达到某种重合乃至成为同一个人,疏则可能毫不相干。他可以是故事中的人,可以是知情者,甚至可以是游离于故事之外的局外人。这几种关系如果构成一个矩阵,其中排列组合,纵横交错,复杂而又微妙。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不同的叙述语气总是"暗藏"着小说家的某种叙事策略,成为他们用来营造某种叙事氛围,以求对读者形成某种暗示的重要手段。因此,就小说文本的解读而言,对于叙述语气的准确把握,许多时候也成为解读这能否准确切入文本的一个关键。

二、叙述语气的不同类型:
1、局外人语气

讲述人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往往是以说书人的身份出现的,这是一种局外人的叙事语气。一声"看官",就使小说与读者之间拉开了距离。读者看小说如进书场听说书一样,很容易被小说所吸引,却很难沉浸其中。"话说",虽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却又使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小说人物与讲述者、人物与作者之间拉开了距离。说书人是凌驾于小说世界之上的上帝,他对故事的方方面面,对所有人物的里里外外,来龙去脉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知识为了吸引读者才故意不把知道的一切一下子都抖出来。这类小说中描述、议论的观点、语言,大多是沿用说书人的一套,很少带有作家的个性色彩,这就难免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了。这一点在"三言""二拍"中体现得十分突出。三言二拍采用的是典型的局外人叙述语气,作者不参与故事却又对故事了如指掌,他用说故事的语气制造一个个悬念,以此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故事中又不断地套有小故事,故事之间相互印证,更显得作者无所不知。但这类故事使得读者停留于被动的接受的地位,无法真正地进入到故事内部。因而,在古典小说中被普遍采用的叙述语气,在现代小说中已经不太被小说家采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小说家不再采用这种叙述语气。事实上,现代小说中,特别是那些实验小说中,这种叙述语气仍然被小说家们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