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在描写西班牙斗牛的专著《死在午后》中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而让其余的八分之七在水下,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与耐人寻味之感。这一理论不但使作品趋于精练,更重要的是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动地阅读和思考。
三、名词解释
1.“冰山原则”。
海明威在描写西班牙斗牛的专著《死在午后》中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而让其余的八分之七在水下,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与耐人寻味之感。这一理论不但使作品趋于精练,更重要的是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动地阅读和思考。
2.阿克梅派。
“阿克梅”源出于希腊文,即“最高级”、“顶峰”之意。1913年,古米廖夫在《阿波罗》杂志上发表《象征主义的继承和阿克梅主义》一文,打起了该派的旗号。他们反对象征派迷恋“来世”,提倡返回尘世、返回物质;反对语言和形象的朦胧,要求语言有明确的含义;反对虚幻、抽象的描写,要求描绘事物具体、清晰。代表人物有古米廖夫、阿赫马托娃等。
3.“战壕真实派”。
20世纪50年代,一批参加过卫国战争的青年作家,以亲历的见闻为素材,用逼真的细节描绘战场,尤其前沿阵地的情景,如实地表现士兵和下级军官在战壕中的心理状态,不但表现英勇顽强精神,而且写怯懦和惊慌心理,被视为“战壕真实派”。其代表性的作品是巴克兰诺夫的中篇小说《一寸土》、贝科夫的中篇小说《第三颗信号弹》、邦达列夫的《最后的炮轰》等。
4.“解冻”文学。
1954年爱伦堡发表中篇小说《解冻》,描写一个官僚主义的厂长由于不关心工人生活而酿成事故因而被解职的故事,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生活开始出现的宽松气氛。小说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评论界和广大读者对小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作品的积极意义在于触及了不少尖锐的问题。由于这部作品的问世,苏联文坛一段时间以来逐渐形成一股文学思潮,出现了一批具有暴露倾向的文学作品,西方对此备加赞扬,称之为“解冻文学”。
5.“帕斯捷尔纳克事件”。
在“解冻文学”思潮的推动下,1956年,帕斯捷尔纳克把长期构思的小说《日瓦戈医生》投给《新世界》杂志,未得发表。1957年乃在意大利出版,1958年作者即被宣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西方政界、新闻界对小说中表现出的反对十月革命的思想倾向进行大量宣传,引起苏联当局的强烈反映,除禁止该书出版、进行连续的批判外,还将作者开除出作家协会,后又让作者公开检讨并宣布拒领诺贝尔奖金。这就是“帕斯捷尔纳克事件”。
四、简答题
1.《象棋的故事》如何揭露法西斯主义对人性的摧残?
在《象棋的故事》中,茨威格没有写德国法西斯对人的肉体摧残,却表现了法西斯对人精神的折磨和摧残的残酷性。博士在几个月之内将偷来的棋谱作为精神的唯一寄托,并把自己最不喜欢的象棋研究得出神入化,将棋艺发展到无敌的水平。作者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旨在说明精神在空虚中受到的折磨,在使精神最后崩溃以前,会使精神发生如何畸形的变化。作品告诉人们,法西斯对人类的摧残,不仅在于肉体和物质方面,更可怕、更贻害无穷的还在于精神方面。
2.《老人与海》的思想内容。
海明威通过这部小说,告诫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在暴力、死亡、失败面前要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保持“男子汉的风度”:“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桑提亚哥虽然在斗争中失败,但他坚忍不拔、不断抗争、奋力拼搏,在精神上成为胜利者。小说通过这个人物,歌颂了人类在同自然和命运的拼搏中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表现了作者向往人类美好的未来的乐观精神。
3.桑提亚哥形象。
桑提亚哥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二三十年代所塑造的一系列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战士等“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海明威在这个中篇中充分肯定了人,写出了多么了不起的人!浩瀚的海洋,凶猛的马林鱼和凶恶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多舛的命运,都没有把一个孤单而老迈的人征服。作家写出了他在对待失败上的观念上的胜利和作为“强者”、“硬汉”的寓意深刻的悲剧性格,所以作品的结尾给予读者的决不是颓丧,而是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