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课程学习->第十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知识点五

观看视频学习

肖洛霍夫的创作

《静静的顿河》中葛里高利的形象

《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边学边练

《静静的顿河》中葛里高利的形象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这部被称为“史诗性的巨著”,以1912至1922年十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顿河两岸五百万哥萨克在战争与革命时期的巨大变动。

顿河哥萨克

葛利高里的形象。小说以中农哥萨克麦列霍夫一家的兴衰为主要线索,以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人物葛利高里为贯穿全书的“中心主人公”。葛利高里在历史转折关头,不自觉地卷入历史事件的强大漩涡之中,一直动摇在两个敌对阵营之间,这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个人的主观原因的。葛利高里出身于殷实的哥萨克中农家庭。中农具有两重性,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作为劳动者,他淳朴善良,热爱自由劳动,热爱土地家乡。劳动者的品性,使他向往真理和正义,追求社会主义新事物,所以他两次投身革命,和白匪英勇作战。但是,作为一个私有者和哥萨克下级军官,葛利高里在政治上具有小资产阶级左右摇摆的全部劣根性;他对真理、正义的苦苦探索,带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严重的个人奋斗性质;尤其是对几世纪遗留下来的保守落后的哥萨克传统观念和偏见,以及哥萨克军官的特权思想,他一直顽固地坚持,不愿舍弃。这些又使他“倾向资产阶级”,因而三次投入反革命叛乱。他在冰炭不容的敌对阵营之间动摇徘徊,在白军与红军中三进两出,竭力寻找一条超越革命与反革命的“哥萨克中间道路”——“第三条道路”。然而,哥萨克中农是没有独立的政治路线的。葛利高里顽固坚持“第三条道路”的结果,只能越来越背离人民,最后以自己的彻底毁灭而告终。葛利高里悲剧的实质,是在阶级搏斗尖锐化的革命年代,企图追求和探索实际上不存在的“第三条道路”的“理想”遭到彻底破灭的悲剧;是在艰难困苦的动荡时期,既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又找不到自身的真正地位和道路的人的悲剧。


下面你可以选择知识点五中第三部分 《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学习,

也可直接进入归纳知识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