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洛霍夫的创作及《人的命运》
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的作品数量不算大多,可是独树一帜,在苏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肖洛霍夫出生于顿河哥萨克地区,青少年时代广泛的社会经历,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20年代后半期至30年代,早期创作(1923—1926)大部分收在1926年出版的《顿河的故事》和《浅蓝色的草原》这两部短篇小说集里。此外,肖洛霍夫还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1928、1929、1933、1940)和《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1932)。这两部作品为作家赢得了国际声誉,使肖洛霍夫当之无愧地跨进了本世纪世界杰出作家的行列。
顿河风光
短篇小说《人的命运》是肖洛霍夫在参加卫国战争之后10年,反思战争后的作品。,
《人的命运》问世于1956年和1957年之交。小说在国内外曾引起过巨大反响。作品着重表现战争和人的悲剧冲突。这篇小说不同于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描写卫国战争的作品,它没有描述主人公在战争中的丰功伟绩,而是另辟蹊径,表现战争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及其命运。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索科洛夫这个社会主义时代的普通劳动者的形象。他身世平凡,经历平常,十分珍视自己建立起来的家庭幸福,然而一旦祖国面临危难,他毅然抛弃小家庭的温暖,割断妻子儿女之情的纠缠,走上反法西斯前线。在战争中,他虽然没有建立丰功伟绩,却用自己平凡的行动,表现了普通人不显眼的英雄主义。战争虽然毁灭了他的家庭和幸福,夺去了他的一切,给他的精神和肉体留下了巨大的创伤,他却没有被命运的打击所摧毁,没有被无边的哀痛所压垮,而是以深沉的感情收养了孤儿万尼亚,重新组成新的家庭,去迎接新生活的严峻考验。在索科洛夫的身上,表现了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纯朴中的崇高,揭示出千千万万普通人在夺取战争胜利进程中的巨大历史作用。
《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