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的艺术特色
首先,《荒原》是一首典型的现代主义诗作,它把看来互不关联的戏剧性场面拼接起来,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组合起来,纳入一个关于“荒原”的象征结构,从而使这些看似无关的场面和意象获得了内在的联系,揭示了西方文明衰退的历史必然性。全诗以枯槁、干涸、破碎、散乱、空虚、孤独、丑陋、衰老、荒蛮、死尸等意象,来表现一个丑恶、病态的现实。
其次,《荒原》思维上的跳跃大,意象之间、场面之间的衔接常常很突兀,诗人的情绪很难轻易看出,而是深藏在那些奇特的意象和象征后面,这些意象和象征与诗人的感情相对应,加上众多的引语、典故、对话、场景,组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画面,这幅图画具有不同的层次,包蕴着一团气氛,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
第三,《荒原》具有明显的音乐结构,仿佛一首宏大复杂的交响诗,如果说展示“荒原”和“荒原人”的情景是它的主部主题的话,那么,“拯救荒原”就应该是它的副部主题,其余各种小的动机则围绕着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在呈示和对比中文织展开。
第四,《荒原》采用了典型的自由体,诗句长短不一,不用规律的韵,但节奏分明,舒展自如,收放有致,这样的形式能够让诗人充分地、自由地驰骋想象,拼接意象。
《荒原》把西方文明比之为“荒原”,抓住了时代特色;诗人着力抨击西方现代人醉生梦死、灵魂堕落的生活也切中时弊。但作者从抽象的“人性恶”出发,对西方现代人不加区别同加谴责,似乎有欠公允,至于想用恢复宗教信仰来拯救资本主义世界,显然也是不切实际的。
阅读中的艾略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