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课程学习->第十一章 20世纪前期现代主义文学->知识点三

观看视频学习

艾略特创作概述

《荒原》的思想意义

《荒原》的艺术特色

边学边练

艾略特创作概述

教师讲解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诗人、戏剧家和批评家。他的长诗《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西方诗歌中的里程碑。

艾略特早期诗作以《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为代表。《荒原》(1922)是艾略特中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创作生涯中登峰造极的成果。《空心人》(1925)描绘了现代西方社会既无内容,又无形式,一切都又干又涩,支离破碎的景象,指出这样的社会将在“嘘”的一声中告终的前景。诗人以“空心人”、“稻草人”的形象来比喻现代人,活画出西方一部分人的精神空虚,产生了惊世骇俗的作用。《圣灰星期三》(1930)写于诗人加入英国国教之后,这时诗人已从早期那种精神无所依托的状态转向宗教的怀抱,这首诗反映了他希图通过宗教获得解脱的心境。

四个四重奏》(1935—1943)是艾略特晚期的重要作品,它描写一个人皈依宗教之后的精神历程,力图传达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哲理。

艾略特的文艺理论对现代西方文坛的影响也很大。他的一些见解颇为精辟,如把欧洲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思想;强调作家的创作不能脱离传统,但作家个人的才能又可以像催化剂那样促使传统发生变化的观点;号召作家努力表现时代精神;关于“感受的分化”和“客观对应物”的论点等,都为当世和后来的理论家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下面你可以选择知识点三中第二部分 《荒原》的思想意义学习,

也可直接进入知识点四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