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与骚动》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喧嚣与骚动》的小说情节围绕着凯蒂的故事展开,全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选择白痴班吉来叙述故事,是为了点明题旨。在作者看来,美国南方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浑浑噩噩,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
创作中的福克纳
第二部分,由一个精神上已彻底崩溃的人昆丁讲述。在这个没落地主阶级的末代子孙身上,虽然还保留了他祖先那种贵族的骄傲,但是他从小建立起来的南方传统的价值标准却是那样地不堪一击。昆丁的自杀表明南方旧传统培养出来的后代已无力改变正在发生变革的现实,在新与旧的冲突中变得束手无策,被这种冲突所吞噬是他们必然的下场。
第三部分的叙述者是杰生,这是个能迅速顺应潮流,接受资本主义冲击的现实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南方庄园主的残忍和资产阶级实利主义者的自私自利与卑鄙无耻。他是美国南方社会所造就的一个资产阶级畸形儿。他所叙述的故事,是从他那种偏执狂、虐待狂的眼光中折射出来的现实。
休闲的福克纳
第四部分是作者通过对黑人女佣迪尔西的描写来补充说明前几部分中没有交待清楚的情节的。同前三个部分的叙述者相比,迪尔西是一个十分正常的人。通过她同整个故事的联系,再回过头来看前几个人的叙述,就会对整个故事作出更加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福克纳通过对康普生家族没落过程的描写,为南方庄园主的没落和旧贵族精神的沉沦谱写了一曲挽歌。但是,福克纳在唱这曲挽歌的时候不免也混杂着当时西方知识分子因人性异化、找不到精神出路等原因而对现代文明所抱有的一种幻灭感。福克纳希望从宗教中寻求出路。
在艺术手法上,福克纳在《喧嚣与骚动》中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多角度叙述手法,并把这种手法同意识流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四个不同的视角使得整个事件显得更有层次,更具立体感,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的流露也变得格外充分,显得更加自然。
福克纳故居
在意识流手法上,福克纳也是运用得恰到好处,前三部分根据三个叙述者精神方面的不同病态,他采用了适应白痴、临终前精神崩溃者以及偏执狂、虐待狂的不同的意识流手法,更加充分而准确地揭示了处于这三种病态中的不同精神状态。第四部分是以十分清醒的笔调写出来的,更能增强作品的客观效果。
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