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吠陀时代的文学成就
教师讲解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出现,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在印度形成。在种姓制度的基础上,印度产生了婆罗门教。种姓制度与宗教一起,对印度古今各种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梵语是古代印度文学共同使用的语言文字,故古代印度文学统称为梵语文学。但印度民族众多,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通常均以梵语文学作为古代印度文学的主脉。
吠陀时代(公元前15世纪——约公元前5世纪)是印度从原始公社解体到阶级社会形成的过渡时期。印度最古的典籍《吠陀本集》即产生于这一时期。
吠陀是译音,为学问和知识之意,现在也有人译为“智慧书”。《吠陀本集》共有四种:《梨俱吠陀》(“梨俱”是这种诗体的名字)、《娑摩吠陀》(“娑摩”指的是祭祀用的歌曲)、《耶柔吠陀》(“耶柔”是祭祀的意思)、《阿达婆吠陀》(“阿达婆”意为禳灾)。其中最古老最主要并具有文学价值的是《梨俱吠陀》。诗集的核心部分是颂神赞歌,主要歌颂火神阿耆尼和雷神因陀罗,但也有一些诗作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思想和生活的,生活气息浓郁。
《吠陀》文献是对印度上古社会生活的综合反映。因此,不仅对以后各历史时代的印度文学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对以后各历史时期的印度的社会思想、文化、宗教等都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