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檀迦利》的主要思想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最著名的一部诗集,是诗人在1912年春夏之间从自己孟加拉语诗作中选译成英文的一部杰作。它共收诗103首。孟加拉语原作是有韵的格律诗,译成英文时,采用的是散文诗的形式。1912年在英国伦敦出版,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网络课程图片\沙雕纪念泰戈尔获得诺奖.jpg
《吉檀迦利》的主要思想。
诗集题名《吉檀迦利》在印度孟加拉语和印地语中都是“献诗”的意思。是以敬仰神,渴求与神的结合为主题的,诗人的歌是献给神的。但泰戈尔向神所献的歌并非是一般的超脱尘世的宗教颂神诗,而是“生命之歌”,他歌唱着生命的荣枯和现实世界的欢乐与悲哀。《吉檀迦利》实际上是一部抒情哲理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关怀,对人生理想的探索和追求。
诗人所敬仰的神无所不在,在一切生命中,在人类社会中。他不是供人崇拜的“一神教”的神,而是与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但诗人在诗歌中并不以表现“泛神论”为目的。
首先,诗人所礼拜的这位神,并没有穿着高贵的服装,奔走于有钱有势的王公贵族之间,而是“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他和那“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们中间没有朋友的人做伴”,他是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它和他们同在,衣袍上蒙着尘土”。诗人歌颂这位神的高贵品质,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同情劳动人民,反对社会不平等的民主精神。
其次,在诗人笔下的这位神,又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征。诗人礼赞他是“永远光耀的太阳”,把它作为“最初的光明和形象,来呈现在我眼前。让他的眼光成为我觉醒的灵魂的最初的欢耀。”诗人还预言,现实世界也将以它的火焰点上“万盏不同的明灯”,把道路照亮。同时,诗人所寻求的自由,那无价之宝,也是在他那里。诗人歌颂神,神的世界,表现了诗人在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黑暗显示中,追求光明和自由的强烈愿望。
网络课程图片\泰戈尔在诵读诗歌.jpg
第三,在泰戈尔的这部“生命的献歌”中,这位神成了无限生命的象征,无限人格的象征。在他的生命哲学中,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是统一的,无限生命与有限生命是统一的,无限在有限中并通过有限来表现自己。她使万物具有急遽地前奔的力量,她使生命充满欢乐,显示出伟大的价值。诗人礼赞生命之神,唱出生命之歌,实际上表达了诗人热爱人生、热爱自由、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人生哲学。
在诗集中,泰戈尔试图通过人与神的合一来寻求实现理想的道路。他追求人与神的结合,渴望与神“完全合一的形象显现”。这里的神的世界,就是指“无限人格”。诗人以爱为出发点来求得人与神的结合。为了求得与神在爱中结合,诗人要求自己“人格”完善,要从自己的“思想中摈除虚伪”,要从“心中驱除一切丑恶”,要把自己从“极欲的危险中拯救出来”,要“使我的爱开花”。说到底,他要完善自己的人格,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当时3亿印度同胞服务。这是本诗也是泰戈尔表现出的至高境界。
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