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学习:第二章 语音 > 第四节 声调 本节自测

一、填空
1、声调是依附在音节上的 ,主要由音高构成,即声调是具有的作用 。
2、调值指的 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质或读法。调值的语音特点有二:第一,调值主要由 构成,音的高低决定于 的高低。第二,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 ,中间
3、五度标记法是用五度竖标来标记 的一种方法,它由 先生创制 。
4、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它是
5、在我国南朝齐梁之间,就有人把古汉语分为四类声调,它们是
正确答案

1、超音段成分、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形式、区别意义
2、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音高、频率连续的,渐变的、没有停顿,没有跳跃
3、调值相对音高,赵元任
4、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平、上、去、入

二、简答
1、 请说说什么调值,什么是调类,二者存在什么关系。
2、 古、今声调演变有什么对应规律,请分别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1.调值和调类定义及其关系
  调值是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型式,是声调的实际音质或读法。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即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无论在普通话(或任何一种方言里),总是“调值”决定“调类”,即有多少种不同的调值,就会有多少个不同的调类。
  调值和调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确立依据不同: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确立每一种声调的调值所依据的是音高和音高的变化。调类则是根据调值所归纳的类,确立调类的依据是调值的多少。
  总之,调值和调类具有密切的关系,调值决定调类,有多少调值就有多少调类。一般说来,在某种语言(或方言)中,有几个基本调值,也就有几个调类 。
2、古、今声调的演变规律,并分别举例。
  (1)中古平声与普通话阴平、阳平的对应关系:普通话声调里的阴平、阳平均来自中古的平声调,按声母的清浊分别分化为阴平和阳平,这一规律非常清楚整齐。(例略)
  (2)中古上声与普通话上声的对应关系:普通话的上声直接来源于中古汉语的阴上调;中古汉语的阳上调按声母的全浊与次浊在普通话中被分成两部分;次浊上声与古阴上调同路,仍然留在普通话上声调中;古全浊上声却并入了普通话的去声调,也就是说,普通话的上声调由古阴上与次浊上声合并而成。(例略)
  (3)中古上声、去声与普通话去声的对应关系:普通话的去声调首先直接继承了中古的去声(阴去、阳去两个调类在普通话中合并为一类),此外,中古的全浊上声亦基本并入普通话的去声调,这就是所谓“浊上归去”的规律。(例略)
  (4)中古入声与普通话四声的对应关系:古汉语的入声分别归派到普通话四个不同的调类中,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例略) 现代汉语沿用古“平、上、去、入”四声的传统调类名称,目的是使我们便于了解古今调类演变的来龙去脉,便于类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掌握普通话的四声跟古四声的对应关系,还有助于我们了解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方言在调类上的对应关系。我们在学习普通话的声调时,一般可以根据自己的方言推求普通话声调。

三、朗读并标注下列词语的声调,分析其具体平仄所属

(1)端庄 (2)吝啬 (3)表现 (4)放射 (5)青春
(6)容易 (7)水果 (8)光辉 (9)美貌 (10)俊秀

正确答案

(1)平平 (2)仄仄 (3)仄仄(4)仄仄(5)平平
(6)平仄 (7)仄仄 (8)平平(9)仄仄(10)仄仄

四、标出下列诗中各字声调的平仄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

(2)青山横北郭,白水远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滋去,萧萧班马鸣。

正确答案

(1)—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对下列成语的声调进行分析
(1)碧草如茵 (2)雨过天晴
正确答案

例字

调类名称

去声
(第四声)

上声
(第三声)

阳平
(第二声)

阴平
(第一声)

拼音符号

cǎo

yīn

调值

51

214

35

55

调型名称

全降调

降升调

中升调

高平调

例字

调类名称

上声
(第三声)

去声
(第四声)

阴平
(第一声)

阳平
(第二声)

拼音符号

ɡuò

tiān

qínɡ

调值

214

51

55

35

调型名称

降升调

全降调

高平调

中升调

 

六、朗读《论美》,注意每个字的声调

《论美》(培根)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注:培根,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卓有建树。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