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学习:第四章 词汇 > 第二节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 知识点1 词义

学习目标

建议学习时长:60分钟

  • 了解“词义”的含义;
  • 区别词的语法意义、词汇意义;
  • 把握“词汇意义”的定义;
  • 明确词义的性质;
  • 把握词义的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
学习过程
  • 先观看视频,对要把握的问题有个整体轮廓,对“词义”、“词的语法意义”、“词的词汇意义”、词义的性质(“词义的概括性”、“词义的模糊性”、“词义的民族性”)等基本概念和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和把握。
  • 阅读文字材料,对上述内容形成确定的认识,巩固视频中学到的知识,掌握“词义”的含义,“词汇意义”的定义,能够区别词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理解并把握词义的三大性质——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并能结合实例进行阐述分析。
  • 在学习、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词义的三大性质,对词义的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对词的理性义、色彩义有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对具体的词例进行理性义和色彩义的辨析,对词义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及表达作用做出准确分析。
  • 就下面的案例一和二进行小组讨论,将小组成员的观点概括为书面材料提交出来。
  • 案例一
    案例二

      词义的概括性指的是词义在反映特定事物对象时通常忽略其具体、个别性特征,概括出其共同、本质性特征。试以“黑客”、“红客”为例,说明它们分别概括了同类对象的哪些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忽略、舍弃了哪些具体的、个别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第一,其中“黑”与“红”的意义有没有民族性特点?第二,“黑客”、“红客”的词义是否体现了民族性特点?如果有,那这个特点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的?第三,“黑客”、“红客”在理性义、色彩义上有什么异同。第四,除了“黑”和“红”,汉语词汇系统中还有哪些色彩词词义上具有民族性?试列举出来,并结合实例加以描写分析。

      有人对词义的民族性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发现词义的民族性可通过若干途径体现:
      首先是"特有词"。特有词反映了各自民族生活中特有的事物现象。比如,反映汉民族伦理道德观的“仁、义、礼、智、信”,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福、禄、寿”,表现民粹、国粹的“中医、京剧、国画”,反映汉民族现实生活的“饺子、豆腐、茶、筷子”。
      第二,特别的含义。不同的民族文化,导致了对同样事物对象的不同认识和态度,表现在反映相同事物的词义上,便有了不同含义。比如,英语的lover与汉语的“情人”,在西方社会和汉民族社会成员的心理感受、接受程度上就有着较大差异。甚至“情人”使用之前,汉语还用过带有强烈贬斥色彩的“奸夫”、“淫妇”来反映婚姻外发生情感关联的男女。再如,色彩词、数词、动植物的象征义、比喻义……无不渗透着特定语言社会的民族文化、社会心理。
      第三,特别的派生义。表达同类事物的词义在不同语言中会派生不同的引申义、比喻义。以汉语的“蜡烛”为例,除"蜡制的照明物"这一基本义,还有如下派生义:(1)思念之情。常以"烛泪"表现,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暮年,垂死老者。常以"风烛"、"残烛"表现。如"风烛残年"。(3)泛指甘于奉献者。常以“红烛”表现,多用于歌颂教师。如“红烛燃尽光未息”。(4)结婚、新婚。常以"花烛"表现,如"洞房花烛夜"。这些派生义与蜡烛易点燃、融化、熄灭等特点有关,离不开汉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
      你是否赞成上述观点?请围绕“色彩词、数词以及动、植物的象征义、比喻义往往具有民族性”这个话题,结合汉语和某一外语的实例展开讨论,每小组推举1-2名同学在班级研讨会上发言。

延伸学习
  • 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词汇》第六节“一、词义的性质”
  • 讨论题目一
    讨论题目二

    “北京、长城、鸟巢、北戴河、承德避暑山庄”都是专有名词。它们的词义是否具有概括性特点?说明理由。

    “老人、教师,优秀、糊涂,跨越、微笑”词义是否具有模糊性?造成词义模糊性的原因是什么?

1.如何理解“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教材P.229)
2.词义具有精确性的通常是哪些类型的词?精确或模糊在表达中具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