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学习:第五章 语法 > 第二节 词类(实词)> 知识点3 数词、量词、代词、副词、拟声词、叹词

学习目标

建议学习时长:170分钟

  • 把握数词的意义、分类及语法特征;
  • 把握量词的意义、分类及语法特征;
  • 把握副词的意义、分类以及副词和各小类的语法特征;
  • 明确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 把握代词的意义、分类及语法特征;
  • 把握拟声词的意义及语法特征;
  • 把握叹词的意义及语法特征。
学习过程
  • 先观看视频,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整体了解,对“数词”、“量词”、“代词”、“副词”、“拟声词”、“叹词”等概念的内涵、外延形成基本认识。
  • 阅读文字材料,进一步体会“数词”、“量词”、“代词”、“副词”、“拟声词”、“叹词”的语法特征,把握数词的正确具体运用,能够迅速准确地辨识出特定句法结构中上述对应词类。
  • 在学习、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词”、“量词”、“代词”、“副词”、“拟声词”、“叹词”的语法特征,并能够学以致用,根据需要准确地运用数词、量词或数量短语,充分发挥拟声词、叹词的独特表达作用。
  • 案例分析:
  • 案例一
    案例二

      量词的存在,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学完词类的实词部分,周芸对量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觉得,量词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词类。虽然有万能量词“个”的存在,但不同的名词前面,用什么量词,还是很有讲究的。比如,“灯”前,只能用“盏”;“灯泡”前,只能用“只”。同样是一对儿,“袜子”前必须用“双”,“手套”前必须用“付”。而且,“袜子”用“只”还是“双”,“手套”用“只”或“付”,意思不同。此外,同一个名词,用哪个量词,语用效果迥异。比如,“一口井、一眼井,一条鱼、一尾鱼,一个窑洞、一孔窑洞,一头骆驼、一匹骆驼、一峰骆驼,一个鸡蛋、一只鸡蛋、一枚鸡蛋”。她认为,实词的十大类型中, 数词和量词应该属于关系最密切的。它们组成的数量短语,在句法结构中几乎无所不能,可以充当定语、状语、补语、主语、宾语、谓语。例如:给我(一根)杠杆【定语】、[一把]推开【状语】、瞪了<一眼>【补语】、买了一本【宾语】、一天不够【主语】、苹果一元【谓语】。此外,量词重叠也可以充当主语、定语、状语、谓语。例如:个个精神饱满【主语】、(朵朵)葵花向太阳【定语】、[天天]爬山【状语】、白云朵朵【谓语】。但有一个问题,周芸不得其解。她把几个句子写了下来:“家家欢聚一堂。户户张灯结彩。人人都是冠军。件件都是精品。个个都是大赢家。”她不确定,其中的“家家、户户、人人、件件、个个”,是否都是量词重叠?她感觉“家、户”尤其是“人”更像名词,“人人”不仅可以做主语,还可以做宾语。比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可是教材中明确指出“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黄、廖本《现代汉语》(下册),P.8)你怎么看待上述现象?请查阅文献资料,据以讨论分析,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结论。

      人文学院很早就实行本科导师制。这一天,熏熏按照导师的指引,参加了导师在办公室举办的学术沙龙。到会的学长们你一言我一语,非常热烈地讨论着“人家”这个词。最后,导师让大家把讨论的意见概括出来,写到黑板上,便形成了这样的一份总结报告: “人家”是一个指称功能特别强大的人称代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指称意义。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它的指称功能:1、从指称内容来看,“人家”既可以指称人,也可以指称物;既可以指称一般的客观事物,也可以指称一个国家或民族。2、从指称的范围来看,“人家”既可以泛指,指称一类人或物;也可以特指,指称特定的某个人或物。3、从指称的数量来看,“人家”既可以指称单数的人、物对象,也可以指称复数的人、物对象。4、从指称的方向性来看,“人家”既可以自指(指称自己),也可以他指(指称第三方)。 听着听着,熏熏心里莫名地激动起来:平时感觉那么平平常常的一个词,怎么就被学长们挖掘出了那么多的“特异功能”呢?这可真是应了“学海无涯”的老话了。沙龙讨论会结束,熏熏兴冲冲地回到宿舍,把当晚的收获转达给了室友们。室友们受到了感染,七嘴八舌地按照熏熏带回来的“总结”一一补充例证。你看明白沙龙会上的“总结”了吗?请你跟熏熏和室友们一道,按照“总结”列举的提要,给“人家”的不同指称功能分别补充实例2个实例。

延伸学习
  • 阅读文本材料: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第五章》(重排本,商务印书馆,2010年10月)第四节“数词和量词”、“代词”、“感叹词和拟声词”。
    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第四章》第二节“四、数代词”、“六、声音词”。
  • 讨论题目一
    讨论题目二

       指示代词“这”和“那”的基本功能是分别表示近指和远指,即“这”是指示距离说话人近的地方,“那”是指示距离说话人远的地方。此时的“这”和“那”分别指示物理空间的近处和远处。比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那就是白杨树”、“这就是白杨树”便显示了与白杨树距离的由远而近。此外,“这”和“那”还具有引申义,分别指示心理空间的近和远。比如,“他们曾经这么近,心却距离那么远。”中的“近”说的是物理空间的近,“远”说的就是心理空间的远。试以“这么、那么”、“这样、那样”为例,搜索例句展开讨论,看看以“这”和“那”为基本构成成分的“这”族词、“那”族词是否具有同样功能。

      数词“二”和“两”所表的数目相同,但用法上有同有异。请结合实例讨论分析二者在用法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等都有任指和虚指用法。可否通过实例分析,发现它们用于任指或虚指时通常出现在什么句法结构中,处于哪些句法位置上?
2.我们的教材在分析拟声词和叹词的语法特征时,为什么会说它们“是一种特殊的实词”?与虚词相比,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与其他类实词相比,它们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它们两相比较,彼此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