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  学习要点 |  关 键 词 |  知 识 点

三、 文学文本解读的一般步骤

那么,文学文本的解读要经过哪些步骤呢?

从实践上看,文学文本的解读大体上是一个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到解读即批评性阅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过程。

一般性阅读是一个由通晓文字(词、句),到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的阅读过程。这一过程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初步把握组成文本的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领会文本在特殊的词、句组合中包含的基本意思,乃至文本的基本主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一般性阅读过程中,解读者应该将默读会意与诵读玩味结合起来。古人将诗文阅读行为区分读而无声为"阅"、读而有声为"读",而且对"阅"与"读"给予同等的重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文学文本语言的特殊性。文学语言不仅通过语义来传达意义,也要通过不同的语音组合来体现文学文本语言的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通过语音来渲染某种氛围,暗示某种情绪和意味。诵读能让我们更直接地体会文本的语音效果,因此,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一般性阅读是将"第一文本"变为"第二文本"必须经过的过程,这也大体上是一个相对被动的"非生产性"的阅读过程。之所以如此,道理自然非常简单。任何一个解读者在进入具体文本阅读之前,对这一个文本大体总是陌生的。虽然我们强调读者积极参与文本创造的重要性,但读者的积极参与总要在对于文本逐渐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出现,这是不言自明的。

细读则是一个在一般性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句群的意味、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的运用等等,来细致体味每个词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在词、句的关系,也即由"上下文"构成的具体"语境"中,重新确定词义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字"到篇、再由篇到"字"的往复过程。钱钟书《管锥编》中论及的乾嘉"朴学"的文本解读方式,可以看成这一过程的恰当概括:"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然后识句之意,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意,进而窥全书之旨。"同时,"复需解全篇之意,乃至全书之旨("志"),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词"),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诂("文")。(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居1979年出版,第171页)

作家萧乾曾将文学作品的语言比喻为有待兑现的"支票",而将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形象地比喻为"经验的汇兑"。他说:"文字是天然含蓄的东西。无论多么明显地写出,后面总还跟着一点别的东西:也许是一种口气,也许是一片情感。即就字面说,他们也只是一根根的线,后面牵着无穷的经验。字好象是支票,银行却是读者的经验库。'善读'的艺术即在如何把握着支票的全部价值,并能在自己的银行里兑了现。"(萧乾:《经验的汇兑》,见《鉴赏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455页)这段话确实形象地揭示了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的特殊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学鉴赏的特殊性。文学文本需要细读,需要在具体语境中重新确定词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文学语言语义传达的特殊性。文学文本中的语词运用,并不象日常语言或科学语言那样,仅仅通过它们的辞典义来完成一种指称的或认知的功能,更多的是要传达一份情味,显示一种旨趣。特别是一些关键之处,作家们常常要打破语言的常规,在特殊的语境中赋予其新的词义。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要经过细致的玩索,才能透过字面发现跟在它后面的那些"别的东西"。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王国维评这两句诗着一"闹"字、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何以如此,就需要我们在这两首词创造的整体意境中去细心体味。相反,假如我们不能通过细心玩索体会出它们的情味、妙处,也就等于是入宝山却空手而归了。

文本解读的最后一个过程,即批评性阅读。这是一个将文本与作者、与时代联系起来,对文本作延伸性阅读的过程。文本的细读过程,大体上还是一个在相对"中立"的意义上理解文本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细读过程中,大体上仍然是将文本看成是一个自足、独立的客体,这一过程中获得的理解,也仍然是对文本自身在语言的特殊组合中传达出来的特别意味的把捉,是我们对于文本本身的一种主观反应。这一过程中我们自身的主观反应以及由此获得的理解,对于文本的解读自然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十分关键的。但是,文学文本的解读既不能完全停留在文本本身,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纯粹个人化的反应。对于文学文本的解读,还要求我们能够对文本的美学趣味、社会意义、审美价值等作出分析和判断。这必然地要求我们借助文本以外的更大的意义系统。比如我们只有将《红楼梦》放置于具体的时代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真正知道它何以能够被我们看成是"一部形象的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而我们只有只有对鲁迅先生走过的道路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也才能理解为什么他能够写出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那样的小说,我们也才会对这些小说中的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解读者将自己对于文本的主观反应与超主观反应的一些普遍原理、和公认的原则、常识等相互联系又适度分离,是十分必要的。批评性阅读过程中对于文本所作的审美判断总是带有个体体验性质,总会受到个体艺术趣味的影响,所?quot;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这是文学接受过程中必然会有的现象。解读者对于文本的解读总是建立在个人反应基础之上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看,解读者的个人体验以及他的个人趣味,常常还是引导读者从一个特定层面理解作品独特之处的很好的"向导"。但是,批评性阅读毕竟是一种认识活动,解读者不能完全从自己的个人反应出发去对文本作判断,更应该力求避免为自己的个人偏好所左右。因此,在尊重自己个人反应的同时,又能尽可能地站在一定的思想的高度来认识文本,无论如何都是必要的和必须的。 还应该特别指出,我们这里区分的文学文本解读的三个步骤,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所作的相对的划分。事实上,在具体的文本解读过程中,这三个步骤一定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而成为一个整体的,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某个特定的片刻,可能其中一个步骤的特征显示得更加突出一些,但我们并不能据此就可以在时间过程上确划定它们分属的步骤或阶段。这是我们在理解上应该注意的。

"文学文本解读"作为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三门文艺学基础课程之一,目的在于通过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学文本的细致解读,逐步清除学生文学欣赏中的不良习惯,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审美心态和高雅纯正的艺术趣味,并结合相关的文学文本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学阅读的专业眼光,训练学生从文本的阅读欣赏达于文本审美意蕴的理解、解读能力,使学生尽快完成由中学语文学习到文学专业学习的深化与过渡,并为进一步的文艺学及文学史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应该说明的是,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在迈向新的世纪的时刻已经启动并摆到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我们在实践中所作的工作也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决定了本教材也必然存在许多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的不足之处,因此,我们也诚恳希望听到同行专家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同学们的批评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