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  学习要点 |  关 键 词 |  知 识 点

Ⅱ. 教学内容

0 导言:文本与文本的解读

[教学目的]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文本及文学文本的概念,掌握文学文本解读的一般性质和步骤。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程教学目的和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0.1. 文本的概念
0.1.1. 文本及文学文本
文本、语言文本与非语言文本、文学文本
0.1.2. 文学文本的特征
文本的自足性、封闭性、能指性;"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第一文本、第二文本;
0.2.文学文本的解读
0.2.1.文学文本解读的性质
0.2.2.文学文本解读的一般步骤
一般性阅读、文本细读、批评性阅读;
0.3.本课程教学目的和学习方法

1.诗歌文本解读

[教学目的]
通过本部分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并熟悉诗歌文本的美学特征及基本构成,指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文本基本表情形态及诗歌文本解读基本途径和方法。

[教学内容]
1.1. 概述:诗歌的外形式与内形式
1.1.1. 诗歌的外形式
诗歌句式与音韵上的特征(美视与美听);诗歌外形式造就的美学意味;
1.1.2. 诗歌的内形式
诗情、诗意、诗味及其感性显现;诗歌的内形式及其作为诗歌表情形态的意义;
1.1.3. 诗语的独特性
1.2.起兴
1.2.1.起兴及其在中国诗中的运用
1.2.2.起兴的美学功能
1.2.3.个案解读:起兴的运用与文本情调、意味的形成
1.3.意象与意象迭加
1.3.1.意象
1.3.1.1.意象及意象的构成
作为心理学术语的意象;作为诗歌表情形态的意象;
心物交融与依象成言;
1.3.1.2.个案解读:意象的建构与诗意的把捉
1.3.2.意象迭加
1.3.2.1.意象叠加
1.3.2.2.意象叠加在中外诗歌中的运用
1.4.象征
1.4.1.作为诗学概念的象征与作为诗歌表情手法的象征
1.4.2.诗歌中象征意象的类型
普遍象征、特定象征;
1.4.3.个案解读:象征的解读与文化语境的连通
1.5.语境与隐喻、反讽
1.5.1.语境
1.5.1.1.语境及语境的构成
1.5.1.2.文学文本语境与文本意义解读
1.5.2.隐喻
1.5.2.1.诗学中的隐喻概念(与修辞学研究中隐喻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5.2.2.诗歌中隐喻的美学特征
1.5.2.3.个案解读:喻象与喻旨
1.5.3.反讽
1.5.3.1.诗歌中的反讽及其美学特征
1.5.3.2.诗歌中反讽的类型及反讽的解读
1.6.通感
1.6.1.通感及其心理学依据
1.6.2.诗歌中通感与比喻的区别
1.6.3.个案解读:感觉与想象的激活
1.7.多义或复义
1.7.1.诗语的多义或复义
1.7.2.诗语多义或复义的形成
1.8.诗语的特征
1.8.1.乖缪悖理与无理而妙
1.8.2.语词的错位
1.8.3.跳跃与省略
1.8.4.声音与意味